预激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术医生的日常每一次上台都是去战斗环球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

作者:杨雨奇

医生连做7台手术后靠墙睡着,为救患者全程跪地完成手术,医生播动画片哄孩子别怕手术……近年来,从医院手术室里传出的“暖新闻”总能登上网络热搜榜。

手术室,在很多医生看来,这里是触摸生命力量和医患关系最直接的地方,屋内是难度与风险,屋外则是期待甚至祈求。对于手术医生来说,这里不仅考验着技术、经验、体力,还夹杂着他们对于人心冷暖、悲欢离合的感触。

手术室内外,他们的故事,记录着风险与责任,误解与信任,期待与坚守,他们常说,“每一次上台都是去战斗”。

郑黎晖完成手术受访者供图

风险和责任

“也许一次努力,

能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

郑黎晖的办公桌上,常年备着速溶咖啡。早中晚一日3杯,是她每天抵抗疲倦的标配:“早上6、7点起床,夜里1、2点下班,怎么能不困?”

年过四十的郑黎晖,是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每日高强度的工作,医院里走起路来都是小跑状态。自医院,十年从医,她也不曾休过一次假:“每天门诊要看几十个号,夜里7、8台手术等着,哪敢休假。”

治疗房颤和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是郑黎晖擅长的方向,这种手术对于一名女医生而言,同样是一份考验。平均一台耗时45分钟到4小时,且由于手术难度大,强度高,加之常年有设备辐射,在整个医疗圈里,从事该手术方向的女医生寥寥无几。

“为了避免辐射,做手术时医生要穿着10来斤重的铅衣。”郑黎晖说,由于常年穿着铅衣长时间站立,不少医生都患有腰间盘突出、腿部浮肿等问题。

现在,郑黎晖一年的手术量有四五百台,“清晨起床,凌晨下班”早已是她的作息常态。年,中国医师协会曾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1.05小时,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

郑黎晖查看病历杨雨奇摄

显然,郑黎晖的工作时间比这个更长。

医生为何总在加班?在郑黎晖看来,医院医生是在为自己“找活、加活”。“有些病人举家来北京看病,多呆一天就是一天的开销;有些病人是病情紧急,慢不得。”

今年3月,一名来自陕西农村的中年男子走进了郑黎晖的门诊,手里拿着14岁儿子厚厚的一摞病历:“郑医生,我没挂上你的号,孩子心脏有问题,你能不能给看看。”

“那么厚的病历,医院。”郑黎晖看着眼前这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能想象他一路求医的艰辛,决定“破例”为孩子接诊。

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全心停搏最长时间10.04秒。医院告诉孩子家属,安装起搏器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起搏器价高不说,一旦装上就会跟着孩子一辈子,整个命运都要改写。”郑黎晖决定另辟蹊径,借射频消融手术为孩子治疗。但面对新手术建议,家属却表现出担心。为此,郑黎晖数次为家属演示手术原理。

再三犹豫后,孩子父亲同意了手术方案,郑黎晖则又一次手术到凌晨。

幸运的是,孩子手术非常成功,当晚心脏停跳现象消失。当看到孩子心电图恢复正常,父亲握着郑黎晖的手哭了出来。

“我也可以选择保守,不冒这个险,不加这个手术,但是,医生就是这样,每当看到患者和家属那种性命相托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也许医生一次努力,能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郑黎晖说。

郑黎晖完成手术右数第二为郑黎晖受访者供图

误解与信任

“医生和患者永远在一条战线”

医院,患者眼中守卫生命的最后防线,一台手术的成功,或许就能改变患者命运的走向。然而,医学是科学,医生也不是神,对于站上手术台的主刀医生而言,任何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有风险的战役。

“在你面前站着一名准大学生,因为心脏有问题,读不了心仪的大学,作为医生你怎么办?”去年下半年,郑黎晖陷入了这样的两难:“做手术,没人能保证%成功,不做,孩子可能就没学上。”

开学前夕,一名外地来的中年人带着刚考上*校的儿子找到郑黎晖,他的孩子在入学体检中查出心脏患有预激综合征,10天后复查,如果心电图依旧不正常就无法入学。

“赶紧手术。”看着这个即将圆大学梦大男孩儿,郑黎晖告诉孩子父亲,射频消融手术可以治疗,但存在3%~5%的病情复发概率。但是,无论郑黎晖怎么解释,孩子父亲都在表达一个诉求——手术不能失败。

耐心劝说和解释后,孩子父亲最终在手术意见书上签了字。当晚,郑黎晖便为这个男孩“加塞”手术,只为赶上学校10天后复查期限。

“我也告诉自己,这个手术必须成功。”尽管类似的手术郑黎晖已做过成百上千次,但这次她仍感觉到压力。她知道,孩子考大学不易,必须对他负责。

这台持续到凌晨的手术成功了,走出手术室的郑黎晖如释重负。为了让一家人安心,郑黎晖也专程留下电话号码,以防孩子有问题及时解决。

然而,本以为孩子入学已万无一失,却在学校体检当日,心电图再次出了问题。拿着儿子不合格的心电图,父亲即刻打通郑黎晖的“这是病情复发,还是压根儿就没治好?”

郑黎晖看了孩子父亲发来的“异常”心电图,郑黎晖发现,这只是术后短时间内出现一过性异常,属于正常术后反应。

只是,即便郑黎晖不断给这个孩子父亲解释,对方依然不断打电话质问她,话语中带着抱怨、责备甚至愤恨。直到几天之后,这名孩子多次复查心电图都显示正常,家属的质疑电话才算结束。

这样的医患故事郑黎晖经历的太多,她说,医生面对患者,看到更多的是理性,家属面对亲人,看到更多的是感性。“换位思考,我特别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那份焦急与期盼,请相信,医生和患者永远在一条战线,一样急切希望治疗取得成功,只需双方应更多一些耐心、理解和信任。”

夜间最后一台手术完成,小组医生们在食堂吃饭图左前一为田美策受访者供图

期待与坚守

“我们总能感到心脏跳动的力量和温暖”

今年32岁的田美策,医院的一名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常年参与各类心脏手术。当做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时,他常常回想自己治疗过的病人:“因为每一个患病的个体背后,多少都藏着治病的心酸不易。”

前不久,田美策开通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