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生长激素缺乏症是指因生长激素缺乏或生长激素生物效应不足所导致的身材矮小,又称垂体性侏儒症。生长激素缺乏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大多为散发性,少部分为家族性遗传。
01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病因
生长激素缺乏既可为先天性的也可是后天性的。其中有一部分有解剖学基础,另一部分没有。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有其他垂体激素缺乏竹〕多重垂体激素缺乏。在儿童期,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单独或合并发生最常见。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发病率约为约为1:~。部分患者有基因缺陷,在临床上表现为单独或合并的生长激素缺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和测量垂体和它周围的脑组织。结果表明,大部分“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儿童的垂体体积缩小和或结构紊乱。这种结构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为出生时损伤所致。现在MRT已成为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断的基本手段。
国际生长研究项目中列举了不少先天性生长激素缺乏的原因。其中有些非常罕见,连一些大型医疗中心都未能遇到。
02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
现在对生长激素缺乏症进行正确诊断有一定困难。如果垂体区没有器质性改变或不出现提示生长激素缺乏的代谢紊乱诸如新生儿低血糖,或者缺少肢端过小症和面中部发育不良的典型症状,则只有通过生化检查发现激素分泌减少来区分儿童的生长激素缺乏和其他的生长障碍。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结果常常是很难得到的,而且并不总是具有明确的意义。用免疫法测定生长激素还缺少足够的标准化。
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对生长激素的检测很多是集中进行的,这使得儿科医生难以对所采用的方法作标准化的比较。生长激素的分泌呈自发脉冲性,其性质和数量与患者年龄、性别、青春期和其他因素有关。为了反映儿童生长激素的分泌水平,需进行刺激实验。不同的刺激方式如精氨酸、高血糖素、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乐定等具有不同的刺激强度。由此可以理解,一次实验中以最高浓度10ug/L作为划分“正常”和“病理性”的界限,仅仅是一种参考标准。
由于常用的刺激实验倾向获得较低的最大值假阳性,因此正式确诊需两种低强度刺激实验的支持。现在诊断还更多地参考血中与生长激素有关的因子水平。如果这些参数正常的话,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可能性就较小。有一种特殊形式的生长激素缺乏症见于所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其生长激素的自发分泌减少。NSD多为器质性的颅脑放疗后,个别为特发性。通过以上简要阐述我们发现,在经过生长激素疗法天后的今天,仍迫切需要制订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03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
1、治疗方案
儿乎所有患儿每天夜间皮下注射生长激素。不同国家每周使用剂量差异很大。某些国家所用剂量每周约为0.4IE/KG,另一些为每周1.0IE/KG。在德国平均剂量约为每周0.55IE/KG,其波动范围很大。这种剂量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国家的医疗费用支付结构有关,这也体现了在治疗方案上的不确定性。
替代治疗的剂量一方面根据生长激素的自主分泌率,另一方面按照注射后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来估计。在此必须考虑到年龄、性别、青春期的差异。狭义上,用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具有不同的目的性①快速弥补生长②获得儿童期正常身高③获得正常发育速度④获得成年期正常身高。现在还不了解按照药理学资料计算出的治疗剂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2、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后的最终身高
只有在坚持治疗多年后才能用最终身高来判断疗效。这也是为何目前有关最终身高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的原因,而且不同的研究结果有一些差异。自从进行生长激素疗法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标准改变了,另一方面治疗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不大可能将早期的研究结果与近期进行对比。早年使用垂体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尽管其药物的生物活性低于重组生长激素,但反而采用了较小的剂量,而且也不是每天进行注射的。这些患者开始治疗的时间也较晚,他们能达到成年正常身高的不足50%。而使用重组生长激素儿的疗效要好得多,尤其是Blethen等报道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他们所用的剂量几乎是早年欧洲所用的两倍。
3、获得性生长激素缺乏症
除了病因不明的先天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外,获得性生长激素缺乏症数量也不少。恶性疾病经过有效治疗后生存率提高导致了这一组病人的增加。与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相比,继发于肿瘤的生长激素缺乏具有不同的特点。它除了一般的生长落后外,还有其他复杂的表现。例如,颅咽管瘤的患者如来在垂体有一个良性肿瘤,则只需进行局部治疗手术、局部放疗,并不直接影响已发育的骨和软育组织。而间脑损伤时可随着生长发育出现进食和或行为障碍。它的垂体损害不仅严重而且广泛,除了生长激素外,还需妄进行其他激素的替代疗法如甲状腺素。对于中枢性和全身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除进行局部治疗和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外,通常要给予化疗,这本身就能影响生长发育。
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垂体功能减退一般是逐渐出现的,给诊断生长激素缺乏帝来了困难。更为复杂的情况见于成神经细胞瘤,它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妥对脊柱进行放疗,从而选择性地影响躯干发育。在恶性疾病得到控制后还不得不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能对生长激素产生负作用而使生长落后。
结语:生长激素使用40年和重组生长激素10年后,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将来,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的儿童的治疗会进一步优化及个体化,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如何运用和发展数学方法对生长情况进行掌握和控制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