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或是熙熙攘攘的患者,或是匆匆忙碌的医生……患者看病,医生上班,诊疗行为的效率到底如何评价?
平均住院日便是最直观的指标。
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一方面与患者的病种有关,医院的诊疗水平、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由此,降低平均住院日一直是行*部门考核的一大方向。
然而,作为适度性指标,平均住院日绝非越短越好或最短即最优。医院盲目、片面追求平均住院日的下降,很可能促使医务人员挑选平均住院日短的患者,推诿甚至拒收疑难复杂患者,CMI值下降。
「平均住院日绝对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浙江大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副院长王良静说。
「尤其需要注意,不能把平均住院日考核目标与医生的绩效挂钩。得让医生能心无旁骛地看病救人。」浙大二院甲状腺外科主任王平说道。
那么,到底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切实有效地降低平均住院日,医院运营效率?
平均住院日为何降不下来?
医院平均住院日的因素较多,医院的行*管理、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医院之外的因素,一方面是患者与病种,包括患者年龄、疾病的复杂程度、病情变化、并发症等。
尤其是高龄患者、慢性病患者、疑难危重患者以及院前诊断不明的患者,住院时间都较长。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医疗质量及服务的要求相应增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其家属更愿意将患者放在监护室或高干病房,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也会延长住院时间。
另一方面则受国家医疗*策影响。例如,医保自费患者比例调整,患者自费部分减少,患者负担减轻,医院康复和护理,促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双向转诊制度和机制的实施,医院推行多年,却一直存在「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困境,医院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研究显示,70岁以上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付费方式采用公费、医保及新农合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均显著高于自费患者;
肺恶性肿瘤、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及脑梗死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也显著高于其他疾病患者。
「如果某个科室的重症患者比较多,或者基础疾病较多,或者由于病情变化出现内外科相互转的情况等,平均住院日是很难缩短的。」医院医保处处长操乐勤说。
内在因素,即医院内部的因素,一是医疗方面,即医院与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住院时间。
如果医生水平较差或重视不足、三级医师查房或MDT等诊疗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诊疗进程,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
此外,以下因素也会延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
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不积极;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入组率较低;
医疗设备落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及微创手术不能开展;
医院间检查结果不能互认、医疗资源不能共享等。
医院管理方面,如果医疗服务等相关流程不够优化,相关绩效考核尤其是手术、医技科室的激励不到位,综合目标考核不够完善,都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除此之外,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水平不高,对科室的数据支撑不足,数据信息滞后导致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