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死亡为猝死。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出现症状后,一小时内发生非暴力性死亡。
80%的猝死由心源性因素引发,称为心源性猝死(SCD)。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近60万人死于SCD,每分钟2人出现SCD。
医院陈琦玲教授表示,SCD的发生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并从心脏机制、心电机制与内环境机制三方面展开讲解。
1.心脏机制
严重心肌缺血或炎症、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40%(甚至30%)均为SCD的重要病因。陈琦玲教授尤其强调,保持血压的长期稳定对维持正常的心脏结构至关重要。
2.心电机制
每个心动周期由电学+机械活动组成,机械性收缩在心电活动后20~70ms发生,即心脏先有电学活动,后有机械的泵血。心室除极/复极异常,或心肌重塑导致心电不稳定,即可能导致SCD。
3.内环境机制
体内内环境不稳定,如严重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电解质紊乱(低钾)、严重应激(应激性心肌病)、酸中*、严重缺氧。
陈琦玲教授说道,正常的生物钟是,白天为了完成工作/学习,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夜晚交感神经“下班”,迷走神经“上班”,让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肌及各组织器官耗氧量降低。如果生物钟破坏,导致“交感神经下不了班,迷走神经上不了班”,必然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的“窗口效应”,继而可导致脑出血、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破裂、肾功能衰竭、各种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后果。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以下三大人群是SCD的高危人群:
①既往曾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75%的猝死病例曾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后的6个月内,是猝死风险最高的时期;
②冠心病:80%的猝死都是由冠心病导致的,因而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SCD的危险因素;
③既往曾发生过心脏骤停:既往曾发生过心脏骤停,被成功抢救,没有可纠正/可逆诱因的患者,1年内再发心脏骤停的概率高达70%。
此外,如伴遗传性心律失常或具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家族史、肥厚型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各种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等,也应警惕SCD的发生。
那么应如何在早期识别SCD,并给予科学的干预手段挽救患者的生命呢?陈琦玲教授随后介绍了SCD的预警症状(发生前,多数患者并无预警症状)、典型症状(发生时)及预防、抢救方法。
1.预警症状
①不明原因的意识丧失;
②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数天或数月会出现气短、胸痛、疲惫、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2.典型症状
①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②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皮肤苍白或发绀、大小便失禁;
③迅速发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④剧烈胸痛、严重呼吸困难、突发心悸、眩晕等;
⑤部分患者猝死前可出现短暂的癫痫发作。
3.预防
①一级预防:对SCD高危患者植入ICD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通过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情绪强烈波动、保持正常作息)等方法减少SCD的发生风险。
②二级预防:对于SCD发生后生还的患者,推荐在适应证范围内植入ICD,以避免SCD再次发生,因为患者不可能每次都如此幸运地能从死神的手里逃脱。
4.急救(心肺复苏/AED)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50%的患者可能生还,如超过10分钟,存活可能几乎为0。
采写/排版:兰叶
编辑/校对:瑞雪
审核: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