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快一周的时间了,你的孩子出现了如下: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和被窝难舍难分,和电脑藕断丝连,和电视依依不舍,和手机形影不离;到了学校,上课老是走神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好好完成等等情况吗?
这时候,都该注意了,他们可能患上了“开学综合症”!
01
开学准备
调整作息时间
据新闻报道:开学第一天,重庆渝北实验小学一名一年级男生不愿意去上学,在路边和父亲哭闹,父亲拿他没办法。一名女民警巡逻发现后,制止了小朋友的行为,并耐心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将他抱着带进教室。经过开导,这名小男生最终接受了开学的现实,将书包餐具放好,校服换好,表示要认真地上课。
新学期开始,令家长比较头疼的是有些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甚至为了不上学假装生病、撒谎、哭闹等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新学期一开始的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作息时间,既是孩子生长发育的保障之一,也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好习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正常作息,他的自控力一定是非常好的。
家庭的作息时间应努力与学校相一致,在饮食和生活起居方面也要作适当调整。每天要引导孩子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人的作息时间,也尽量和孩子保持一致。以便上学之后孩子能更好的适应。
准备好上学用品
在开学之前,家长就要为孩子准备好孩子上学所需的用品。低年级孩子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准备书包、转笔刀、橡皮擦、铅笔、笔袋、直尺等学习和水杯、纸巾等生活用品,挑选新学期的书籍;高年级孩子除准备学具和生活用品外,还要自己将衣服、鞋帽等洗刷干净,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
据央视新闻报道:开学在即,文具销售也迎来旺季。今年的文具市场中,“文具盲盒”成中小学生新宠。这些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盲盒产品,以不确定性为卖点,印着“打开有惊喜”“内含隐藏款”等字眼,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
在北京的一家便民街文具厅内,记者了解到,盲盒文具是眼下最受青睐的产品,有的学生会一次性买光自己摊上的所有盲盒文具,价格在三十到六七十元不等。除了盲盒文具外,创意文具、美术用具、动漫联名版书包也成了开学“必备”品,一套下来至少数百元。记者从某电商平台看到,目前文具类商品成交量排名前三,创意类文具销量环比增长3%以上。
“盲盒”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近两年才出现在大家的生活当中,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而商家也在学生的必需品“文具”中看到了商机,将普通文具做成盲盒,价格瞬间就翻了好几倍。
开学季,在琳琅满目的文具中,包装精美“颜值”高的文具盲盒脱颖而出,引起不少学生的兴趣。而家长则认为这种盲盒文具并不实用,有些文具盲盒过于花哨,会分散孩子学习注意力,并且很多成年人买盲盒尚且控制不住,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更是很难控制。更是有些孩子除了用零用钱购买,甚至和同学借钱购买,着实令人担忧,盲盒容易让孩子买上瘾,养成浪费的习惯。
遇到孩子喜欢购买盲盒这一问题,家长需要静下心和孩子好好讨论交流盲盒是否值得购买,提出问题具体分析,双方交流观点,共同探讨,切记不能呵斥责骂。面对面静下心相互交流的模式其实是家庭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学会适可而止。
准备好口罩和消*用品
面对新的疫情形势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家长需要给开学后的孩子准备好口罩、洗手液、消*湿巾等防疫用品,以求一份安心。学生开学后,因为接触的人很多,最需要的就是口罩和消*用品,要多准备,开学重要,安全更重要。
02
“收心”指南
近日,湖北十堰民警接到市民报警称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学生,请求帮助。原来,该小学生因放假太久忘记了回家的方向,不小心坐反了公交车。最终,民警将其安全送回家中。
因放假太久连家在哪边都忘记了,小编想说:是时候收收心了。
据新华社:随着学校陆续开学,一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出现“开学综合征”。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一起制订作息时间表,通过时间表规范休息、学习、运动等时间点,帮助孩子从“暑期模式”回归到“校园模式”。
让饮食回到正轨
暑假期间,很多家长都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想着上学的时候每天都是定点起,定点睡,到了暑假,都是“能懒就懒”,没有按正常的上学时间起床,因此,一日三餐的时间也就变得不规律起来;而且暑假的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在上学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于是暑假的时候能喂则喂,对孩子的饮食习惯放松了很多。
在开学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这些饮食习惯,让孩子的三餐都回到正轨上,并且自己独立的去吃饭,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总是去喂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的孩子不利于这个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
控制电玩并以身作则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