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分离培养与定向培养
早就注意到许多艺兰家谈到国兰的定向培养,却都只蜻蜒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进一步的阐述。翻看手头和互联上的一些资料,只有於凤安、胡惠露编著的《中国兰花栽培》论及的稍多一些,一是讲艺兰家沈渊如先生经50多年艺兰生涯,收集众多铭品钻研,注意到芽变即分离,定向培养,另一处是讲诱变育种,大意是用离子束低能照射假球茎诱变,第二年利用新生球茎繁殖,隔年再利用新球茎培养,方能获得完全变异的品种。乍一看,以为定向培养就是分离培养,但仔细想想,定向培养应该比分离培养更完善与深入,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支持。
说到定向培养,首先要谈谈芽变。芽变的机理是自然界中,由于某种外在条件的改变,植物细胞会发生一些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而该变异细胞群所处的地方恰是植物的一生长点(芽眼),利用该芽和植物细胞的全息性,我们就可通过无性繁殖,无限复制由这种变异后细胞组成的新植株。在园艺上,芽变的定向培养已被广泛运用,如无籽蜜桔,特早(晚)熟水果等等基本上都是通过芽变繁育而来(也有杂交育种等途径),但相对于兰花来说,果树芽变利用要容易得多。道理也简单得多。兰花通常用分株繁殖,比播种、扦插、嫁接育苗周期长,繁殖系数低,此其一。其二,兰花的芽变稳定性差,且分株时容易随介质改变而返祖。其三,兰苗壮弱使同一品种兰花表现性征(开品)大不相同,如绿云的花瓣数,集圆开成水仙等,在苗未复壮时,定向培养的结果带有一定的不可知性。凡此种种,均增加了兰花芽变育种的难度,但唯其如此,才展现出定向培养的魅力。
只要掌握兰花芽变的特殊性,加以正确利用,兰花芽变的定向培养成功率还是很大的。这种特殊性应从假鳞茎人手。小小的假鳞茎除了根和叶,还有花芽、定芽和隐芽。一般发生在假鳞茎上的芽变是局部的,而这种局部性可以产生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该变异发生在假鳞茎的隐芽部位,其变异就难以扩大,变异特征也无从表现。一些兰花种植多年无变异,而采用老鳞茎繁殖却产生了变异就这个道理。第二种,该变异发隼在花芽上,使某些变异昙花一现无觅处,对这种变异最难作为。第三,该变异刚好发生在定芽部位,定芽萌发后,芽变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体现,而一般该芽也只有部分细胞出现变异,变异细胞在新芽中占的比例及与原细胞在生存、繁殖能力上的比较,决定了该变异的稳定程度。另一方面,基因突变是有条件的,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微量元素的含量,光照强度及波长的改变,放射线或激素等生化因子的作用等等,如果能持续这种外界条件的存在,就可以使稳定性进一步加强,使新芽继续向变异的方向发展进化,反之,就可能使变异停滞或倒退(一些兰家见到新苗出艺坚持多年不翻盆也是为了保持外界的变异条件)。新芽结圆后形成新鳞茎,轮复一轮,进化后的球茎应该比母球茎含有更多的变异基因,当这些基因占了绝对优势,不但覆盖了定芽、隐芽,还统治着花芽部位,新的、较稳定的兰艺就形成了--以上是一个原球茎出现局部变异后进化的良性途径。当我们没注意这种变异,没有人为参与时,这种变异是自然的,而当我们注意到了这种变异,并且人为地促使兰苗生长向着变异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定向培养。分离培养应该是定向培养的实践手段之一种,而定向培养除了分离培养外,还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如一假鳞茎发了二个以至多个新芽,当其中一新芽有变异特征,此时可抹去另外的新芽,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生长条件,当新芽成苗再发新芽时,注意观察有无变异特征,如没有可抹去该芽让它另发芽,直到找到变异特征较母株更为明显的芽,这样人为控制兰花生长的龙头方向,应该比分离培养快捷的多。
而当人工诱变运用到兰花栽培的实践时,定向培养也注入了新的含义。如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一植株进行试验,繁殖后获得的新植株中有百分之几的细胞染色体被加倍(理论上),对新植株继续用秋水仙素进行球茎滴灌或注射(家父正在搞此试验,因经验、资料、条件所限,希望得到专家指导和同仁交流)。这种在几代植株上持续应用某种人工诱变手段,促其向某一方向变异,也应为定向培养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