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沧海横流,白衣铠甲里的家国情怀记江
TUhjnbcbe - 2025/3/16 3:25:00

3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授予邱海波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副省长陈星莺出席发布会。邱海波目前仍奋战在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前线,主角不在现场的特殊发布会却感动和激励无数人。

发布会现场,“时光长廊”里回溯了一张17年前的旧照片,年邱海波作为南京市救治非典专家组组长在一线救治,照片上的医院隔离门内,隔着防护线和抱着6岁儿子的妻子赵健远隔相望。赵健回忆说“我就是觉得,他太瘦了,心疼”。这一次,他们相隔的距离更远。今年1月19日邱海波出发奔赴湖北抗疫一线,至今离家近两个月,赵健坦言,“17年里,这是我最担心他的一次,他也理解我,每天再忙都会电话报个平安,最短的一次只有1分钟,但是也足够让我放心。”

赵健替丈夫邱海波从江苏“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手中接过证书和奖章,随后通过连线与丈夫约定“凯旋后到南京公园散步看花赏景”,这样的约定看似家常却令人动容。

王泽山动情地说:“海波当之无愧,他带领团队追求卓越、创新创造,与科学工作者的追求是一样的,非常值得赞扬和学习!他是这个时代最可敬的英雄!”

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四。中国年俗里原本“扫尘纳新”的日子,今年却惊心动魄。当晚,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邱海波接到来自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后,对妻子赵健说:“我要去武汉了。”

“好,明天出发?”赵健一秒接过话,因为两天前,是她主动问丈夫:“你什么时候去武汉?”结婚26年,她太了解丈夫,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专家,国家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绝不会缺席。

是的,年从事重症医学临床,30多年来邱海波在挚爱的领域全情投入、无数次从死神手中挽回生命;面对重大突发事件,17年里他更是从未缺席:年非典疫情、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年汶川地震、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年玉树地震、年H7N9禽流感疫情、年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一次次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最前线救治生命。

18日晚,赵健合上丈夫简单行李箱的那一刻,依然不去问“何时回”。因为国有征召,白袍变铠甲,家国同枝,不胜不归,是邱海波和他的同事们每一次的出征定律。

01

元月19日出发,邱海波来到武汉后,放好行李就直奔武汉市三家收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纵然常与死神掰手腕,但面对这座疫情肆虐的城市,邱海波的心“一直揪着揪着”!患者急剧增加、重症患者一床难求、ICU医生资源捉襟见肘。

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深知肩负“战略谏言、医疗定规、治疗出策、临床示范”等多重责任,但他更深知,一切都源于他32年坚持不变的准则:“临床医生,必须到一线、到病人床边;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在哪。”

在武汉的邱海波,不仅到达“最前线”,更冲在“最前面”。“红区”是人类与病毒交锋最为激烈的战区,感染的风险也更大,但进出武汉医院的“红区”,是邱海波的日常工作,最长的一次早晨9点进“红区”,下午2点才出来。

02

重症救治如悬崖救人,时间以分秒计。在武汉,最初他巡查患者时,搭乘的是政府预约车,但由于每次时间和车辆不固定,医院都要走繁琐程序,浪费不少时间。后来,邱海波特意申请了一辆车,医院,挤出时间留给患者。

在重症隔离病房,病人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生迅速打开“生命通道”,比如气管插管,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这时,邱海波就会主动上前,进行插管。“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这么多年,他一点没变!时间回溯,同样的情景历历在目。

年5月8日早晨8点多,医院非典隔离病房,一名非典病人急需气管插管、上人工呼吸机。邱海波说,“太危险,让我一个人上。”病人口中分泌物喷出来,溅得邱海波衣服上到处都是。最后,插管成功了!病人停止的心跳恢复。危险邱海波十分清楚,但生死考验突降的瞬间,他不容商量地推开别人,冲在最前面。事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因为当时我恰好先戴好了头罩,所以我就先插管了。”

03

这么多年,邱海波一直坚信“没有突然转危重的病人,只有由于疏忽未察觉的临床指征”,他把这个理念和规范带到湖北抗疫前线。在武汉,他和团队不仅巡查所医院,医院,一遍遍向医护人员强调“关口前移,早发现病人转危迹象可降低危重转化率”;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七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邱海波坚持从临床找寻突破口和诊疗路径。巡诊中,他发现,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趴下来的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提高氧合指数。在他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插管危重症患者翻身也是技术活,邱海波会和临床医生一起为患者翻身,让他们学习体会细节里的窍门。“越来越规范的治疗路径,体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在这场抗疫大考中的担当、智慧和速度。”邱海波说。

始终是重症医生本色,亦有大医谏言之风。在武汉,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当面向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汇报工作,向国家提供最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一些建议获得当场拍板,高效落实后成为改善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

邱海波建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长,医院的基础上,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随着重症患者和床位增加,医护人员特别是重症医护出现严重缺口,他又建议增加外省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湖北。时至今日,全国10%的重症医护人员在湖北奋战,邱海波的“重症医学航母团队”也在其中,全国重症医护同仁成为守护前方的中坚力量,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巡查中,邱海波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海横流,白衣铠甲里的家国情怀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