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年鉴》曾发布了一篇杂志报告,文中写道,50岁后体重保持微弱增长的人更加长寿。
美国曾追踪调查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所中名孩子的健康史,时间长达65年。他们成年后与31岁体脂率维持在18.5~23.9之间的人相比,体重稍微增长,未达到肥胖水平的人,寿命相对更长,身体素质更好。
成年后在肥胖区间的人死亡率最高,而40岁左右身体微微发胖,比过于瘦弱的人多活了5~10年,甚至患流行病症流感等急性感染率比瘦人低。
为什么老了后会容易发胖?
有许多文献研究,18岁与23岁是最不容易发胖的年龄段,过了25岁,肥胖率直线上涨,45~65岁期间是最容易发胖的年龄段。30~40阶段人体中缓慢生长的可能性最大。
两项数据都在告诉我们年龄越大肥胖可能性越高,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人体基础代谢能力下降,年龄增长,胶原蛋白,肌肉量,骨密度渐渐流失,每10年流失5%~10%的肌肉密度,影响代谢,降低脂肪消耗率。
其次,脂肪细胞减少却伴随着脂类物质增多。吃一些高油高脂高糖高盐等高热量食物没有办法进行充分转化,导致热量盈余存储在腰腹部出现肥胖现象。
第三,人体激素慢慢发生转化,男性睾酮减少,女性性激素降低,这两类物质与肌肉合成效率成正比,一旦内分泌失调,燃脂效率降低,没有足够能量来源支撑运动锻炼。
最后,经常性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量,老年人活得小心翼翼,怕伤筋动骨,时间久了热量没地方消耗,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率。
50岁后,这样的体重或刚刚好
国际有老年人标准体重计算方式,以性别区分。
男性:身高(厘米)-=体重(千克);
女性:身高(厘米)-=体重(千克)。
自身体重在标准范围内增加或减少10%都是健康状态,大家可以把自己情况自身代入进去,对照是否合理。
当然也能通过计算体脂率的方式判断,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正常亚洲人体重指数在21.9~26.4之间,低于18.5为体重过轻,超过29.9为肥胖,老年人尽可能保持在22-27就好。
老年肥胖的危害:
老年人体重太大会影响甘油三酯,脂肪胆固醇代谢,增加心脏,肝脏,肾脏等代谢器官负,从而诱发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心梗死,脑梗死等疾病风险。若不积极治疗会演变成糖尿病、尿毒症等急性病症危害,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肥胖是万病之源,一旦体重过高演变而来的则是三高与其相连的并发症。
拓展延伸:“千金难买老来瘦”可能不正确
老年人不爱吃饭,经常拿一句“千金难买老来瘦”挂在嘴上,觉得越瘦越健康,事实真是如此吗?
老了太瘦可不是好现象,一定要小心少肌症的发作。少肌症又称肌肉衰减综合症,与年龄增加出现的骨骼肌肉量减少密切相关。
出现少肌症会导致活动能力降低,浑身没劲酸痛,容易跌倒,四肢萎靡;而且加重了患骨质疏松关节疾病的发展。
肌肉衰退影响了激素分泌,给了三高可乘之机,影响老年人心理状态。
温馨提示:老年人身材不一定是越瘦越好,为了更强还能身体素质免疫力,适当增肥,或有意想不到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