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16岁男孩做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新闻冲到了新浪微博的热搜第一。据报道,山东潍坊16岁的自闭症男孩经历6次粪菌移植后,渐渐从不愿与人交流,到能够与家人沟通,治疗效果显著。那么,大便能不能治疗自闭症呢?小编专门采医院专家,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粪菌移植与自闭症关系?
粪菌移植(FMT)指的是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移植,将健康人体内的粪便经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后移植到需要的人体,期望有益的菌群代替不利的菌群帮助病人康复。
据报道,有30-70%的自闭症人士都或多或少地有肠道问题,比如腹泻或者便秘。
国内外已有研究都证实,与正常的同龄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数量较少。研究者们怀疑肠道微生物可能改变肠道与大脑信号沟通的神经递质(帮助生物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外一个神经细胞的化学物质)水平,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早在年,我国尤欣教授在《中华儿科杂志》上阐释了自闭症患儿体内的免疫异常,其中重点突出了自闭症患儿会并发消化道症状。
尤欣教授还提出了新的自闭症发病机制假说:“自闭症的发生可能是在基因易感的基础上,在1~3岁免疫建立的关键时期,由环境因素触发,引起免疫紊乱和肠道微生态失衡,改变了胃肠道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导致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从而影响神经形成、迁移及突触的建造。以上的多系统受累是患者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尤欣教授在其理念之下于年促成了国内第一例自闭症的菌群移植。
国内对此研究还比较少,但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中国泛自闭症障碍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分布及菌群疾病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5个细菌物种可区分ASD患儿及正常发育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相比,ASD患儿的粪便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ASD组的萨特氏菌、臭气杆菌和Butyricimonas的相对丰度更高,而韦荣氏球菌和链球菌的丰度显著降低;神经递质生物合成相关的菌群功能在ASD患儿中显著降低,丁酸和乳酸产生菌减少。
这一研究为自闭症和肠道菌群变化之间存在关联提供了新的中国临床证据。
以上海为例,上海卫健委于今年8月30日发布《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年版)》中“技术管理基本要求”提到:
应用FMT治疗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癫痫等;
2.精神系统疾病:自闭症、情绪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等;
3.代谢相关疾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
4.肿瘤相关疾病:免疫治疗及放化疗所致肠炎等。
可以看出,我国跟随国际趋势将自闭症纳入粪菌移植研究的方向,并普遍认为二者存在一定关系。
粪菌移植对所有自闭症儿童都适用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可以利用粪菌移植技术实现康复呢?
医院专家介绍,早在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微生态学组就儿童粪菌移植技术制定了标准与规范,发表了《关于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其中规定:粪菌移植(FMT)治疗自闭症患者纳入要求:
1.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者;
2.伴有明显的胃肠(GI)症状,如腹泻、腹胀、便秘、恶心、呕吐、肠绞痛等;
3.伴有睡眠障碍、夜醒频繁者;
4.伴有情绪障碍、兴奋、自伤行为、刺激症状频繁者;
5.肠道菌群紊乱;
6.合并有食物不耐受者及肠道免疫力低下者(但重度过敏除外);
7.不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结肠细胞严重受损(菌血症风险)、肠梗阻、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免疫缺陷病及孕产妇者;
8.年龄要求:3岁及以上患者。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粪菌移植技术,这项技术对自闭症孩子有很强的筛选性。
“医康一体”综合干预适用所有自闭症儿童
那么,有没有一个适用于全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方法呢?
医院专家介绍,“医康一体”康复体系在自闭症治疗和康复上有着亮眼的表现。
据悉,医院作为首医院儿科协作示范中心,非常注重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医院将“三维一体”医教康体系应用在临床研究与技术指导中。
体系联合创始人刘振寰教授曾表示:“三维一体”医教康体系以“医、家、康”为核心理念,从“测、评、医、导、训”五个方面入手,依托现代诊断及先进仪器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结合针灸、康复训练三个维度综合治疗,针对性诊治小儿发育行为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内分泌科等儿童疑难杂病,突破了传统单一治疗模式,让患儿实现真正的身心康复。
医院朱院长解释,儿童自闭症作为一种长期性、难治性病症,其诊疗必须以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形式展开,从预防、诊断、分析、治疗、跟踪管理入手,全面干预以达到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