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在给人治病之余,对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副作用,有些药物服用久了甚至会引发其他疾病。他汀类药物可以调控血脂水平,有效增强血管内皮功能,是目前医学临床上使用率最高的降脂类药物,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础性药物。
有些血脂高的患者听说他汀类药物,会致使人体发生肌肉痛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便拒绝服用该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到底会不会有这样的副作用?如果有这样的副作用,又该如何降低服用药物引发的风险?
一、肌肉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化学名称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它能够限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速度,除了可以调节血脂外,还能够抑制血管内皮在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脑梗塞时发生炎症反应并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同时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医学临床上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是个大家族,家族成员众多且类型不一,例如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以及辛伐他汀等都属于这个大家族,按照生成方式可以将它们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完全人工化合物。
他汀类药物的确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痛以及肌无力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肌炎甚至是横纹肌溶解症等疾病。虽然他汀类药物有很多种类,每种药物降脂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
我们平时也会因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等各种原因,出现肌肉酸痛的情况,一旦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背部或手脚肌肉酸痛时,很多人就会搞不清楚到底是药物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他汀类药物引发的肌肉不良反应常见于肌群较大部位,比如大小腿、臀部以及背部等,多数情况是发生在近端且呈双侧对称性。刚开始服用这种药物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而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的患者也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概率相对较低。
另外,此前服用过该类药物,停药一段时间后又恢复用药的患者还是会有一定的概率发生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引发肌肉痛等不良反应时,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体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患者服用该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痛或肌无力等情况时,就需要考虑药物影响,医院就诊,检查体内肌酸激酶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同时还需要明确一点,除了他汀类药物外,还会有很多其他因素导致人体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这些因素既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
临床检查出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时,应该先确定是否有药物之外的因素,尤其是病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要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等。当排除其他因素后,患者除了有上述症状外,尿液也呈现褐色的话,就说明是他汀类药物引发了不良反应。
一旦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至标准线水平十倍以上,患者要赶紧更换掉这类药物。而如果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为中度,即指标值在标准线水平三到十倍左右,他还是可以继续服用该类药物。但是这类患者必须密切监测肌酸激酶指标,一旦有异常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会引发肌肉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该类药物含有一种叫他汀的物质,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辅酶Q10的合成,而辅酶Q10是人体进行能量代谢及细胞呼吸必不可少的物质,一旦缺乏人就会很容易疲劳,并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
还有研究发现他汀类物质会阻碍肌肉细胞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通过影响肌肉生长,破坏人体的肌肉结构,进而引发肌肉痛、肌无力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不良反应。
二、风险人群
有临床数据表明他汀类药物约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左右的概率引发肌肉不良反应,约有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左右的概率引发肌炎,同时还有千分之二到万分之四的概率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等重症疾病。此外,服用他汀类药物引发上述症状的风险概率还存在人群差异。
有九类人群的风险性比较高,需要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