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猝死幕后的黑手,竟是这些原因,在ldq
TUhjnbcbe - 2020/11/19 5:52:00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有人说猝死面前,人人都是均等的,但医生并不这样认为。

尽管每个人都存在猝死可能,比如手术麻醉、中*、溺水、电击等各种意外导致猝死,但多数猝死都是有原因、有诱因甚至有预兆的。不少猝死是可以预测、预防和避免的,因此每个群体、个人发生猝死的风险存在极大差异。

什么是猝死?

猝死(suddendeath)各种原因引发的急性症状出现1小时内的死亡。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的结果,心脏骤停包括心室颤动(室颤)、无脉室速和心室停搏。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我国心脏性猝死总人数高达约54.4万/年,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心脏骤停,如果救不回来那就是心脏性猝死!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于院外,生还率很低,欧美国家大约在5-8%,中国可能不超过3%,也有报道认为小于1%。

猝死的病因和诱因

猝死占总死亡的15%~20%,猝死中大多数是心脏性猝死,占比75%,其余25%由脑血管病、哮喘、或者突然出现了窒息等引起。

心脏性猝死原因包括:

1.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2.心脏电活动异常或者离子通道病,包括预激综合征、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非心脏性猝死原因:

肺栓塞、脑卒中、大血管病变(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马凡氏综合征)、手术及麻醉意外、药物过量、过敏、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血钾和高血钾、哮喘、窒息、出血、中*、溺水、电击等。

冠心病的发生与遗传或者家族史,生活方式,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有关。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很多与遗传有关。肺栓塞发生与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高凝有关。

很多诱发猝死的因素与生活方式或者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系。另外,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高度应激也是诱发猝死重要的诱因。

生活方式与心脏性猝死

在生活方式方面,10年的吸烟史可使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2-3倍。体重增加也可增加心脏性猝死风险。过度剧烈活动和不活动猝死的风险都增加。

什么人容易发生猝死?

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例如猝死的家族史,反复晕倒和意识丧失病史,心电图异常,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病病史,心衰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可疑心肌炎,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患冠心病尤其出现了不稳定性心绞痛。

猝死跟职业有关系么?

由于传媒的发达,某某明星或者名人猝死的消息很快刷屏;有关医生猝死的消息也不断见于媒体;或者拍到某某出租司机发生猝死。

但猝死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存在病因和相关诱因,并无鲜明的职业特征。

高压力人群不但身体和心理压力大,往往同时存在吸烟、喝酒、加班熬夜,往往忽视健康和运动,往往存在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往往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心脏性猝死

更倾向于中老年人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年龄第一个峰值为0-6个月,死因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溺水、窒息等意外有关,第二个峰值年龄是45-75岁,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发有关。

<30岁人群的猝死发病率为1/10万,而>30岁人群为1/,相差倍。在年轻和中年人群中,男性猝死发生率是女性的4-7倍。

为何秋冬易频发猝死?

这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病增加有关,另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脏性猝死中具有重要作用:

1

每天:

上午的6-12点,室颤导致的猝死发生率较高,晨起心室不应期缩短,室速高发,除颤不易成功;

2

每月:

第一周的周六到周一猝死发生率高;

3

每年:

冬季猝死发生率高,12月-2月的死亡率是预计的%,而其他月份为预计的96.5%;冬季室速发生率高,可能与日照缺乏有关。

心脏性猝死有没有先兆?

我们该怎么预测?

有研究显示,猝死前1个月,大约50%的患者存在先兆症状。如活动后胸痛、气短,发作性心慌、头晕,尤其伴黑朦或者反复晕倒,感冒样症状等。

冠心病患者,如果心绞痛加重,离心肌梗死或者心脏性猝死就不远了。

心脏性猝死能否预防?

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例如以下这些情况:

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时住院和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

2.心肌梗死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包括PCI、溶栓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

3.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衰,在有适应症的心肌病或者心力衰竭患者安装植入式复律除颤器(ICD)或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

4.积极治疗离子通道异常导致的心肌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

5.对预激综合征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

6.积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和一些结构性心血管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马凡氏综合征等。

7.对有猝死风险的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指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8.避免导致猝死的应激性因素,如不适当的运动、剧烈的精神和情绪应激等。

9.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压、低血钾和酸中*等紊乱。

文章来源:许俊堂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猝死幕后的黑手,竟是这些原因,在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