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按虽然截至目前,医学界对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略窥门径耳,但必须承认,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
便秘、腹泻、抑或是肠胃炎……这些常见病,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中国营养学会《国人肠道健康年报告》显示,去年一年,87.6%的国人曾遇到过肠道问题,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肠胃病。换个角度从临床看,以胃、肠等器官为主的消化系统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占到了内科门诊病人总数的将近一半。
另一组数据更为惊悚——根据世卫组织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万,其中结直肠癌高达56万,位列三甲。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消化系统如此脆弱?
1肠道出问题,首先是肠道的微生态系统出了问题。疫情期间为大家所熟知的李兰娟院士,多次演讲指出:一个人人体内大约有1.5公斤细菌,其中有1公斤、大约10万亿个定居在肠道,构成了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一旦失衡,各种疾病都会接踵而至。关于这个论断,临床上正反面的例子都不胜枚举——元旦假后,广医大附二院报道1例“伪膜性肠炎”。15岁花季少女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损,日腹泻20多次,无法进食,针对性用药毫不起作用。最后只能通过累计7次“粪菌移植”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逐步缓解症状,最终康复出院。国内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人体许多慢性病都是因为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反过来,重建平衡就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甚至治愈疾病。在上海,医院院长、同济大学肠道疾病研究所所长秦环龙团队的研究结论是——便秘、艰难梭菌感染、手术后的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症、放射性肠炎、合并肠功能障碍的肠道外的疾病,包括自闭症、帕金森氏病、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8个多病种,都可以通过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来进行治疗。2不止是慢性疾病,包括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同样摆脱不了与肠道微生态失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人群表达的只是对肠道健康的不满意,但他们并不知道,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消化道肿瘤实验中心主任于君团队,通过74例大肠癌患者的粪便和54例健康人群的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检测、比对后,发现它们的菌株菌群存在明显差异。简而言之,肠癌患者粪便的多样性比健康人群的少,同时有21个细菌的菌株在肠癌患者里面显著升高,它们之间又有着协同作用。包括具核梭杆菌、大肠埃希菌、肝螺杆菌、脆弱拟杆菌和牛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数量明显增多,而产丁酸盐菌、罗氏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则显著减少。“根据粪便的研究、组织黏膜的研究、粪菌移植的研究、单菌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彼此互相推动、互相推波助澜。”于君说。知名消化科专家,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房静远长期致力于消化道癌前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他接受《消化界》采访时表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致病微生物增加而有益微生物减少相关。譬如具核梭杆菌,国际上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这种菌株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版)》(下文简称专家共识)亦明确指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共代谢途径影响宿主的代谢表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3既然保持肠道菌群健康,维持肠道微生态失衡对于身体健康关系重大。那么,又该如何去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呢?
《专家共识》指出,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imbalanceofgutmicrobiota),主要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肠道微生态失衡的防治原则主要包括: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并减少使用、慎用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药物(制酸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②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③合理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可以单独应用活菌制剂(推荐数种活菌联合应用)或益生元制剂,也可两种联合应用。此外,近些年开展的粪菌移植治疗,以及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微生态失衡的防治方面有许多积极作用。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并非新理念。《《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下文简称《诊疗方案》)从第四版到最新的第八版,明确“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来维持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作为新冠肺炎诊治的国家级指南,该方案代表着整个中国医学界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的最权威认知。那么,到底什么是“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呢?上海交大医学院公卫学院院长王慧专门撰文指出,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通过酶作用、抗菌、黏附定殖及生物屏障等作用来调整和保持微生态平衡,改善宿主的健康状态。具体来说,微生态调节剂主要包括大家熟知的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合生元等。4具体到益生菌,国家卫健委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种类:
①乳杆菌属,德氏乳杆菌、短乳杆菌、纤维素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特乳杆菌、约氏乳杆菌、格式乳杆菌、类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②双歧杆菌属,青春型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等;③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④链球菌属,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等;⑤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属、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等;⑥梭菌属,主要为丁酸梭菌,此菌也称酪酸梭菌;⑦酵母菌属,主要是布拉酵母菌。想要益生菌“效能最大化”,就得练就“火眼金睛”,选对、用对益生菌。作为一个以专业自诩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