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电生理是一个活跃的领域,每年关于心律失常的诊治都有一些重要的新进展。医院郭继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电生理研究专家,在心脏电生理领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时刻紧跟国际电生理的学术前沿,敦促国内电生理诊疗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在第二十一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郭教授再次就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了解读,包括无创三维标测技术、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新方法——室速积分法和贝叶综合征(BayésSyndrome)
无创三维标测技术
1.无创三维标测的诞生
随着年直流电和射频消融术用于临床,越来越多种类的心律失常得到根治,这大大激发了心律失常检测技术的发展。相应地,体表心电图和传统的腔内二维标测技术已不能满足治疗的需求,腔内三维标测技术的问世成为必然。年的Insite标测系统和年的Carto标测系统用于临床,标志着心律失常诊断技术跨入三维时代。
腔内三维标测可以广泛采集心内膜心电信号,构建三维电解剖模型,完成腔内三维标测图,用于临床。其临床应用包括:
(1)揭示心室内激动顺序;
(2)确定心律失常的局灶性机制;
(3)确定心动过速的大折返机制;
(4)确定局部折返性房速的机制;
(5)证实特殊的心律失常类型;
(6)揭示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功能的病理改变。
最终对心律失常做出直视而精确的立体三维诊断,并指导消融治疗。
然而,腔内三维标测仍存在重要的缺憾需要解决:
(1)为有创检查,存在一些合并症;
(2)检查所需的仪器昂贵;
(3)标测结果仍属于对心脏局部电活动的记录和分析。
为弥补和解决腔内三维标测存在的问题,近十年,体表三维标测技术逐渐崛起,从设想到实践,从最初的尝试到技术提高,日臻完善,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
与有创三维标测相比,体表三维标测对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机制探讨以及对导管消融治疗的指导作用相差无几。
2.无创三维标测技术的三部曲
(1)高密度采样——电极背心
体表三维标测时,受检者需穿戴一个数量多、密度高的电极背心,该背心大小容易调整,可适应身材不同的患者,使背心上的众多电极能紧贴受检者胸廓,减少心电图记录中的伪差。
研究中心不同,体表三维标测所用的电极数目略有不同,~个不等,但每个电极片均有单独的编号及CT标记。电极背心穿戴后,依次记录各电极的单极导联电图。
(2)构建模型——电解剖
记录所有电极的单极导联电图,患者穿戴背心进行胸部CT扫描,确定每个电极导联与CT扫描获得的心外膜几何形态的相对位置及对应关系;进而整合、构建个心外膜心电信号三维电解剖模型。
(3)完成心脏电活动的各种标测图
构建心脏电解剖模型后,患者穿戴电极背心活动,体表电极阵将以1~2KHz的采样率连续记录每次心搏的电位变化,并通过无创体表三维标测系统进行各种图形处理,最终合成各种参数特征不同的三维标测图。其中最重要的是电位标测图、激动顺序标测图、等时线标测图等。
3.无创三维标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例1:预激综合征
患者男,35岁,预激综合征,心电图:(1)胸前导联的移行区位于V1、V2导联中间,I导联QRS波的R波>S波,这两点都提示为右侧旁路;(2)QRS波无充分的心室预激图形,使体表心电图确定旁路所在部位模棱两可。
下图(右)为患者体表标测的等电位线图,显示心室最早的激动点或曰旁路的心室插入部位距右后间隔1.1cm,该心室最早激动点就是随后射频消融的有效靶点。
例2:房扑与房速
患者男,72岁,因肺纤维化做肺移植,术后发生无休止性房速,药物治疗无效,心电图P波形态不能确定房速起源部位,但P波无等电位线提示为折返机制。
下图为体表三维等时线标测图,提示该房速起源于左房后壁,最早激动点靠左房顶部及左肺移植术的切口处,腔内三维标测也证实房速起源于该部位,放电消融后顽固性房速得到根治。
无创三维标测技术的临床应用:(1)可诊断心律失常起源部位;(2)可确定激动传导的方向、顺序和特征;(3)诊断源于心外膜的心律失常;(4)逐跳完成标测,尤其对偶发的心律失常更有优势;(5)与有创标测的符合率高。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新方法——室速积分法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一直是心电图领域和心血管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