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在第四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上,医院张萍教授对早复极及早复极综合征(ERS)认识的新进展做了精彩报告。
ERS传统观念的概述年,Shipley和Hallaran对这种图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而这一观点持续了近60年。到了50~60年代,对于ST段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细致描述。
ERS的发生率为1%~2.5%(7%~11%),常见于中青年(27.5%)男性多见(77%),运动员的发生率偏高。呈区域性分布,具有种族差异,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
多数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部分患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ERS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①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见于中、左胸导联(V3~V5),下壁导联(II、III、aVF);②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见于中胸或左胸导联和下壁导联,抬高幅度为0.1~0.6mV,胸导联高于肢体导联;③T波高耸:在ST段抬高的导联,T波高耸,上升缓慢,下降陡直;④运动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时,ST段可下移或恢复正常。
图1典型心电图表现
图2心电图变化与动作电位的相关性
ERS的临床挑战1.早复极并非都是良性的
年,Otto首次报道了在东南亚移民中猝死病例有早复极表现后,有关早复极与特发性室颤相关的报道逐渐增加。
年严干新教授报道了1例29岁男性心脏性猝死幸存者。该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和胸前V4~V6导联J波明显,ST段抬高,呈早期复极综合征图形。运动试验中,心率加快时,J波减小,ST段回降至正常,并在心脏监护中记录到室颤发作。
Haissaguerre等分析了例特发性室颤患者,发现特发性室颤患者中31%有ERS,而对照组患者中5%有ERS。Kim分析了韩国例患者,60%有ERS,对照组中3.3%有ERS。
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早复极患者猝死的风险高4~10倍,35~45岁时早复极相关性猝死发生率最高。
丹麦一组纵向研究显示,心律失常死亡风险在下壁导联J波振幅为0.1mV时增加1.4倍,为0.2mV时增加2.9倍。
2.恶性ERS与遗传性(家族性)相关
Saloman等年首次报道遗传性(家族性)ERS。据报道,遗传性ERS的发生率约占ERS的1%~3%,较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为险恶。
年,林绍芳等报道六个家系23例患家族性ERS。
图3张系家族ERS家族谱
3.Brugada综合征与恶性ERS相关
?Brugada综合征伴ERS自年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