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以反复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IBS分为如下4个亚型: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其中腹泻型占比最多,不确定型最少。
据统计,直至年,IBS的全球发病率为11.2%,其中中国4.6%-5.6%。IBS的发病率因性别不同亦存在差异,有部分研究表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生活环境因素方面,居住环境为城市的患者所占比例大于其它地区。
具体症状可为:①大便次数少于每周3次或多于每日3次;②大便性状异常,硬块便、水样便、糊状便;③排便异常,费力、便急、排便不净感;④粘液便;⑤腹胀。
虽然现代医学界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所引起的,可能与遗传、性别、胃肠道炎症、脑肠轴和脑肠肽、肠道动力学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应激、饮食习惯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经常进食生冷、辛辣食物与IBS呈正相关;焦虑、抑郁为IBS的危险因素。
目前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分别从饮食方面、药物方面以及社会心理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治疗。现代医学对IBS的治疗药物品种较多,主要有:止泻药、通便剂、调节微生态制剂、解痉镇痛药、肥大细胞稳定剂或肥大细胞产物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抗抑郁药等等。因为与IBS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目前没有一种特效的药物能对所有类型的IBS有良好的效果。目前来说,肠易激综合征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西医有时在个别患者治疗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便异常和腹部不适,所以可把它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泄泻”、“便秘”或“痛泻”等范畴。
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外感外邪、脏腑虚弱等几个方面,且脏腑亏虚或功能失常是主因。
目前国内中医界普遍认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肝脾有关的观点。认为肝郁脾虚为IBS的主要病机,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为主,肝郁每易郁而化热。而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作的重要因素。
年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IBS分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湿热、肝郁气滞、肠道燥热等6个证型,其中前4个证型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中药汤剂和中医针灸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小,*副作用少,由此可见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中医治疗该病方法灵活多样,除了口服中药及针灸外,尚有推拿、拔罐、热敷、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段。
古代认为泄泻伴腹痛或其它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进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生菜、冷酒、冷水、柿、海参、苋菜、梨、蟹等;不宜食用滑肠的食物,如丝瓜;可食用一些能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莲子汤、芡实粥、阳春白雪糕等。
在针灸养生方面可从脾、肾、肝、大肠四条经脉进行选穴,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有: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然谷、复溜、巨虚、上廉、中髎、下廉、上脘、足三里、腹结、大陵、百劳、大敦、十宣等。
在起居养生方面,夏季不可贪凉,注意保暖,防止外邪所伤。
---------------------------------------------------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