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表现
心律失常的发病表现各异,患者最常以心慌、心悸为主诉,轻者可以没有任何特殊的感觉,重者能导致猝死(如室速、室颤)。
轻度心律失常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甚至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无任何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而在体检或医生听诊以时被发现;重度心律失常可发生黑曚、晕厥、抽搐、阿-斯综合征,诱发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甚至猝死。
一般来说,晕厥可见于阿-斯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高度窦房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抽搐可见于阿-斯综合征;猝死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室顫动、未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室停搏、预激综合征等所引起的心脏停跳。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早搏的病人有心脏停跳感、心脏跳到嗓子眼的感觉、心脏“落空感”;房颤的病人可感觉到心跳不规则、忽快忽慢,脉搏忽强忽弱;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心慌等。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由于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导致心动过速、过缓或不规则,或使心脏各部分活动顺序紊乱,出现异位心律的一类病症。临床上按心律失常时心律的快慢分为快速型或缓慢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急、心慌、头晕、昏厥、猝死等。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心律失常之中医辨证治疗,以“证”为中心,依证立法,方随法出,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盈亏,恢复机体整体功能,达到气血调和的目的。
中医药对于心律失常的认识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有很多传世名方疗效甚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不仅改善患者心慌症状,还能调补气血阴阳,从根本上改善心律失常。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
1
安全性高
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有一定副作用,与西药相比较,安全性更高,不会伤害肝肾,可长期服用。
2
良性双向调节
病窦综合征患者快慢心率并存,西医治疗比较棘手,通常无药可用,例如阵发性室性早搏伴有短阵室速同时合并间歇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可通过具有良性双向调节的中药或者针灸来进行治疗,安全且有效。
3
标本同治整体调节
有较多心率失常患者存在情志异常、失眠、精神压力大等诱因,中医治疗不仅针对心律问题,还从患者整体状态出发,调动患者自身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
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
百年传承?国家专利
“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由丹参、苦参、郁金、半夏、石菖蒲、五味子、灵芝、肉桂、炙甘草等9味中药组成,诸药配伍具有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养心安神之功效。
适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本方所治之症乃由痰阻心脉所致。血瘀气滞,心脉瘀阻故见心悸、胸闷、胸痛等症。
上述方剂中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苦参清热燥湿,利尿,现代药理研究有很好的调节心律的作用,二者共为君药。郁金助君药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半夏助君药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菖蒲助君药化湿、开窍、宁心,三味共为臣药。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灵芝安神又补益气血;肉桂温阳通脉,降逆平冲,共为佐药。炙甘草甘缓补中,缓和药性,为使药。
以上药物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养心安神之功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寒凉食物。
心律失常的预防十分重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
2、积极预防和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禁烟限酒、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切勿过劳、熬夜等。
3、平时要做到适当体育锻炼,保持标准体重;
4、如发现出现心律不齐的临床症状,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