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节后综合症自救指南
TUhjnbcbe - 2022/11/17 0:34:00
白癜风的诱发因素 http://pf.39.net/bdfzj/131204/4302753.html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丨王智远

论什么场景最令人讨厌?莫过于:

放假七天临时通知加班4天,定好的旅游机票因为情侣间吵架计划全部打乱;攻略地址做好久,结果一个地方都没去;还有最致命的是「假期余额不足的感觉」。

还有人说:开工前一天晚上时间瞬间静止,然后认真的思考「我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毫不夸张这些状态老板身上也有。

如同前几天和一位老板喝茶,他吐槽到:

家里乱八七糟小事就算了,想想公司经营情况又不佳晚上都睡不着,好想回到节日前一天「内心放飞自我的感觉」,这些情况职场人多半知晓,被称为节后综合征(Post-holidaysyndrome)。

它到底是什么呢?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1)心情焦虑,)节后抑郁,3)睡眠紊乱,4)神经性厌食,5)退潮忧虑症;总而言之,没钱还不想上班,怎么办?

身边朋友告诉你:缓两天收收心也许会好些,可现实并不是这样,那些因为节日焦虑的人数不胜数;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它的核心是内心冲突与心理失调造成的。

进一步说:我们还没有形「稳固性人格」,这犹如当人的内在与现实越分裂,就会活的越拧巴,甚至日常中有些人也会莫名其妙因为压力造成情绪的不稳定,时刻阴晴不定。

我经常说「向内求」,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与内心相处;那怎么才能培养自我内在,工作与生活状态切换自如呢?我们不妨析精刨微。

01、内心冲突

一个简单例子:

我的心昨天还在西藏的纳木错看风景,今天突然就回到办公室了,那直面而来的是「内心冲突」,你无法瞬间适应当下的环境与昨天心情的随意切换,于是身体就会发出“不舒服”的信号。

首先声明一点,有冲突不等于患上神经症,节后综合征并不是「生理性病症」,而是心理学病症而已,具体而言内心冲突包含两个方面:1)自我矛盾,)不一致性。

先说前者「自我矛盾」:

动物的大多数行为源于本能,它们之所以会交配,哺乳后代靠的不是个体意志而是本能安排。

那人类则不同,我们有自我选择权,但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因此在选择中就会面临两种相反状态,如取舍,独处或陪伴。

譬如:早些年我看到很多人想学医,但又放不下音乐的爱好;又或者你想副业与工作双收,可现实中时间根本不允许,我们都希望同事间一团和气,但因为观念不同,难免言语得罪别人等。

进一步说,矛盾的生成与人的特质和世界发展规律有很大关系,大概有两个方面:

其一: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着矛盾产生的种类,范围和强度;如果全世界经济发展得以稳定,不同阶层分配均衡选项变得有限,那人的内心就不会有多样化诉求。

其二: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人格属性,欲望,价值观,这直接导致个体追求与所在圈层的追求会与其他群体利益相冲突的状况。

像有时我们听到与自身不愉快的言论,或刺耳的话,就会产生「不爽」的状态,实则是大脑本能表现。

因此,自我矛盾的发生在所难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绝多数人面临内心冲突根本无法平衡状态,只能靠时间进行缓解。

那想要解决这些矛盾,有四个先天条件需要注意:

1)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构建一套完成的价值观;3)及时止损,4)对结果负责,不推卸责任。

因此,每个当下的内在矛盾都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如节日回归工作,那就要放弃游玩的心情;其次矛盾是由内心交叉引起的,我们要用全新观念去替代旧思维。

譬如:我无法回归工作状态原因是否我不喜欢此工作,对未来迷茫才产生的「职业倦怠」。

想要改变我是不是应该找到喜欢的职业,若无法改变此状态,那我可否把思维转化,把困难当做「该走的路」。

对于即使止损,我们必须要这么做,却很少有人能毅然决然;若情绪与工作互相纠缠久了,那会缺少安全感与幸福指数,舍弃那些情绪化是减少矛盾必要的路径。

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身为自身命运的掌握者,必须要具备多数人并不拥有的「内在力量」。

总而言之,在经历自我矛盾的同时,能感知到它的根本存在归因很重要,直视并面对它,才是这一切的前提。

再说后者「不一致性」:

除上述外要知道,基本的内在冲动大多是疲劳和焦躁而导致的;我们只是在两种可能性做出「选择」,平复心情而已。

但还有一种严重患者,他们往往表现在「不一致性性」上,如何理解呢?

如同:一个恨嫁的姑娘却无法接受男人的示爱,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却经常忘记孩子的生日;一个对自身吝啬的人却经常表现出很大方的样子,甚至渴望独处的人,却又怕孤独时感到害怕。

而这类人群他们在外界往往勾画出「我没事」的状态,但实则内心比较纠结。

按照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年5月6日—年9月3日)的自我与本我观点,他们通常是无法处理「内心的关系」而产生的内在纠结。

其实,这类人群要比基本内在冲突严重,长期以往会有「神经症倾向」,要知道尽管神经冲突是无意识的,但有时它会显露出来,被显意识所觉察。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欲望与恐惧」之间的平衡关系。

我身边就有很多此类型的朋友,当他们每次面临选择题而无法逃避时,通常会选入一种「纠结状态」,表现为:怎么办,怎么办.....

如购物时看上两双不同款式的鞋,在付费时要解决很久;与别人合作时经常委屈求全自身还经常思考要不要与其他伙伴继续下去等,不一而论。

换句话说,这类人群会在思考中承受巨大煎熬,辗转于不同选项,大大降低自身抉择的能力;产生冲突的根源,是原始的利己驱动力和处于良知的自我约束力之间的对立。

因此想要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只有对神经倾向做出妥善处理,改变自我与本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彻彻底底摆脱倾向的禁锢,打破内在的不一致性的纠结。

那么我把上述这两者类型从浅入深打包总结为「人格特质」的变化。

归因为还是没有形成「稳固性人格」;无法让自己在任何场景下快速切换遇到的变化形成适应的能力,才会在矛盾不一致中纠结,解决此问题前,我们不妨先调解下什么是人格特质。

0、人格特质

开明宗义,人格特质有两个维度的解释:1)来源古希腊,)心理学特征

先说前者:

古希腊语它的英文称呼为persona,具体指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现代京剧的脸谱相似。

通常说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中所做出的言行,举止以及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具体反应,它犹如一张「面具」。

如同根据剧本的要求,角色演出时需要按照设定的「规矩」扮演好形象,但并不是本人真实的一面。

再说后者:

心理学中把人格特质称为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独特行为,思考和情绪反应模式,也是人区别与他人的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也把人格称为「个性」;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1)性格,)气质

相对而言,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我们对现实态度和相关行为的反应上;从本质来讲它的形成分为有人类天生的共同人性和后天环境与学习下所形成的独特差异。

那气质是什么呢?具体为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特点,赋能给性格的光泽;譬如同样热爱劳动的人,有的人表现动作迅速,可做事粗糙些;有人细致但动作缓慢。

根据记载,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0世纪40年代把人的特质分为16种相互独特的根源,但具体细分还包含50种不同状态。

譬如:好奇,斗争,独断,暗示,适应等,目前也用在较为流行的MBTI职业测试中。因此每个人特质都不同,我们所吸引的身边人群也不一样;那人格的形成到底什么样的呢?

具体因素包含6个方面:

1)遗传基因,社会文化,3)自然因素

4)家庭环境,5)学校教育,6)自我调控。

在遗传方面: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这孩子长的真像他的妈妈」,进一步说亲代和子代有着基因与生理的遗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虽不可能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那样明确精准,但对人格的影响还是存在共识。

首先明确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失的先天基础,其次对人格的作用随特质的不同而变异,通常在智力,气质上关系较大;那基因的主要作用影响在于「价值观,信念,性格」上,当然这些后天也是拥有可塑化概率。

社会文化维度,《荀子富国篇》中曾提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换句话说:

群体是我们生活的背景,每个人一开始就被置于特定环境当地文化中,这些习惯道德标准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对人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理学中对不同圈层的人研究发现:

商人相对比较保守,地位越高的人心理防卫能力越强,随着阶层的降低,低层次的人「容易冲动」,高阶层则相对「理性」。

社会对人格的影响话题较大,不逐一细节展开,此外自然因素也是人格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譬如:很多农村家庭孩子小时候生活艰苦,10几岁就要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并且还要完成「学业」。

而城市中的孩子,天生被宠爱,在教育方面讲究自主,自由,很早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条件。

那家庭维度方面呢?俗话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对孩子教育和亲子关系,家庭结构氛围以及姊妹间出生的顺序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则有趣的实验结论是:

中产阶级家庭与工人阶级家庭培养孩子的方法完全不同,在成年以后;前者家出生的孩子习惯摆事实,讲道理,并按照规矩办事。

后者则不同,习惯于粗暴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与我们出身社会地位,父母的教养。

学校教育维度:一般而言,良好人格特征的教师为我们带来教育也是不同,反之若教师人格缺陷,若粗暴,偏心,神经质,抽烟等不好行为,儿时我们产生自暴自弃,敌对态度等。

我在上学时就遇到,因为上课调皮老师揪着耳朵把学生从后面拖到讲台上大声训斥,这种专制型的管教风格,时常令我们不管主动回答回答问题,情绪紧张;怕因为某些小错误而被在全班出丑。

上述的各种因素,在智远看来都是人格培养的外因,我们无法改变,但成年后外因的形成是内因驱动的。

换句话说,我们在发展中求生存,自我调控具有创造功能,它让人以适应环境而不断做出调整。

因此,提高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是长期且有益的一件事;讲这么多人格的形成,那它是怎么运作的呢?

03、人格运作

你应该听过掀屋顶与开窗户理论,大概意思是:

假设有人提建议把屋顶拆掉,各执一词双方都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会选择一条折中方案,譬如:要不就多开几个窗户如何,而人格的运作其实与此相似。

进一步而言,人自我内在整合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内在自我拉扯,与外界同事,环境相处中成长,这个反复的过程构建出当下的自己。

市面盘点所述使用版本最多的有9种外在人格,分别为:

1)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浪漫型;)理智型,疑惑型,快乐型,领袖型,和平型;当然还有许多延伸版。

根据心理学分析与和自身关联性,智远认为以「马斯洛需求论」为中心可拆分很清晰,大概归属为:

生存安全,行动目标,社会地位,亲密关系,社交表达,好奇追求,自我价值和信仰与生命意义。

要知道,生活会构建一个人的多面性,如:

在工作中扮演管理者,家庭中你也许是位父亲,母亲,父母眼里你是孝顺的儿子;因此这些多面性,也意味着你要拥有每一面所有的能力和趣味。

可我们怎么才能面面俱全呢?弗洛依德为使人格更加清晰化,以自我为中心维度又把它分为两种:1)主人格,)次人格

先说前者:

你每天控制身体,记忆,让它按照每个环境所需扮演好角色,出门遵守法律,上班遵守规则,所有特征融合后被称之为「主人格」。

若用一句话解释,我把它总结为「正常人的状态」;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人清醒时拥有的喜怒哀乐,均属于正常表现。

再说后者:

若按照神经医学来说,它属于精神分裂症前形成的正常人格,那种状态如同你喝酒后发疯大闹的状态。

进一步说:你拥有一个能感受或以情绪反应生活的内在小孩,它来自内心深处某个希望安全感和被呵护的地方;一般情况不会随意「展现」,只有偶然间被激活。

在一个人正常状态下,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思维模式或一组信念系统,它只是用在不同的表达地方。

比如:当你在工作中不顺利想辞职时,脑袋中就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一会儿想「我离职后做什么」,一会思考「不离职还能带多久」。

而这些念头往往就暗示着自己内心有不同次人格,只是不轻易展露出来而已;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在处理问题,其实是与次人格相处。

如果当一件事情不能获得确定感时,过程中内心会变的随机,矛盾,对立而混乱;这些不过是次人格间的对话而已;处理不好,它会让你过的很消耗。

讲到这里,节后综合征也许你就能更深一步了解,它不过是在外面玩的次人格还没回来,但主人格已经坐在办公室中,进而造成「无心工作,飘忽不定」。

04、稳固人格

那怎么让次人格之间和谐相处,构建稳固性主人格呢?首先要知道每种次人格都有它的功能性。

譬如:你去一家新公司,次人格第一折射是「我要稳定」,怎么融入当下环境和群体间友好相处是首要因素。

这部分就关系到你对环境的适应度,在团队中如何表达自身,如何做好沟通等,内心的共识,便是主人格的统一。

要知道你所在场景不同,它出现也有所不同;这犹如你现在与一位美女第一次共进晚餐,次人格会想很多。

如「我今天穿的帅吗」「怎么才能吸引到她」,而女生的次人格或许会想「这个男生样貌一般,不知品位如何」等,但这些话或不直接表达出来。

智远总结,当你的内心出现相互矛盾对话时,其实次人格就已经出场,那大概有三个步骤的处理方法论:

1)洞察它因为什么而出现

内心的每次对话其实都是种选择,就我自身来说,我发现往往什么都想做时,反而哪件都做不好,原因在于同时做事就会把很多小事掺杂在一起,事情不出问题没关系,但出现问题,内心就会爆发。

因此,次人格如同内心的一个球队,在没有教练出场前队员各自为*,他们将无法聚焦发力,当调解员出场才可聚焦使劲。

当矛盾出现时你不妨停下手头工作,问问它因为什么而出现,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出哪些才是真正想要的,把重要的放在前面,我想事情会好很多。

)审视自身以往如何处理

“暴脾气,甩手掌柜,不干了”,这是我常遇到一些初入工作的伙伴「人格交叉」时的外在表现,你先冷静下可解决当下燃眉之火,但从长期看它并非稳固人格应该有的。

我常说「坏脾气不可直接阻断」,而是改善;改善是为它建立新的正循环系统。

冷静下来学会运用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当下的自己分析这件事我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以后该如何避免。

一个简单例子:

早些年,我刚开始做主持人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状态不佳而上台紧张,结束后又自暴自弃;后来我直面内心发现不是因为课前工作没做好,而是习惯驱动自己走向了负循环。

3)做好最低成本损失

内心所有矛盾的对话,终归于「感情,利益,感受」三个方面;对于成年人而言,某些程度的及时止损是最好不过的一种方式。

如同:你觉得目前工作不喜欢,但又无法改变此现状,那不妨思考下「我喜欢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自己是否要制定相关计划来按照此路径行动,千万不好让自身陷入温水煮青蛙中。

除此外多尝试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不仅是物质还有心理上,譬如:我这么努力能让我在心理体验上得到什么?先回归到内心,才能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

综合上述,构建稳固的人格还包含很多维度,但最根本的始终逃不过「我自身想法是什么样」。

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想法只是「想法」,不代表它们全部真实的存在,也不代表它们一定会发生。

总结一下:

很多人在面对内心两个冲突时,会马上跳下裁判席加入了赛场上,试图把两个比赛选手都干掉,或者帮着其中一个消灭另一个,这是最致命的错误。

不要和自身想法做斗争,这是种幼稚孩童的做法;而相对稳固的人,早已学会疏通,并习惯把「不安当朋友」。

当开始注意内心的冲突与混乱,并直面它们的对话时加以改善时,你也许才走上稳固型人格应该有的正循环的旅程。

1
查看完整版本: 节后综合症自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