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前往一线战‘疫’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们身披白衣‘战袍’,因为我们早就立下铮铮誓言。”5月12日,正值国际护士节,面对记者的采访,眼前这位乐观豁达、充满阳光的“80”后男护士目光坚定,神色沉稳,质朴的话语中透出坚定的信念。
16年前,进入医学院时那句:“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誓言,成为他此后一直在履行的诺言。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曾参加玉树抗震救灾的他又一次主动请缨:“我年轻,我专业,我所擅长的正是一线危重症患者所需要的……”他一口气罗列了前去一线战“疫”的七八个理由。
就这样,他的名字——佘小斌出现在了出征名单的第一行。
今年37岁的佘小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作为青海省少有的呼吸治疗师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佘小斌第一时间随支援武汉医疗队赶赴一线,开始了为期52天的一线战“疫”。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呼吸治疗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作为抗疫“特种兵”,呼吸治疗师扮演着守护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角色。
医院ICU,面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家除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关键的是不知如何下手,一下子显得有些慌乱。“平时怎么做的,现在还是怎么做。”佘小斌冲上前去,帮助痰液堵塞肺部的患者进行排痰、改善患者呼吸状况,调整呼吸机参数,跟进患者的肺康复情况……在佘小斌的带领下大家干得顺畅起来。
作为青海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呼吸治疗小组组长,面对高暴露风险的气管插管,佘小斌冲锋在前、无所畏惧,成功为两名患者实施进口气管插管术。
得知有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正在休息的佘小斌又主动申请,医院借回设备与材料,顾不上片刻休息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开机、装管、预冲、连接、设置,抬头已是夜半时分。
作为一名呼吸治疗师,佘小斌和队友每天直面的就是患者的呼吸道,在风险最高的环境里,从事着暴露几率最大的工作。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佘小斌往往要在重症监护室内高强度连续工作8个多小时,“为了尽可能节约医疗资源,每次穿上防护服后就要尽量多做些工作,为了避免经常上厕所,每次只能少吃少喝。”佘小斌说,一个班下来,护目镜早已模糊,汗水浸透衣背,时常会感觉呼吸困难。
“呼吸治疗师较为稀缺,此次抗疫中也更凸显了呼吸治疗师的重要性。”佘小斌说,作为一名呼吸治疗师,他和队员每天不仅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化验结果、临床表现等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实施肺功能监测,还要根据患者的相关数据调整治疗方式,指导患者正确呼吸与康复锻炼。
佘小斌向记者打比方说,比如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伴有低氧血症,而且有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呼吸急促,在鼻导管吸氧不能改善的情况下,他们会采用经鼻高流量吸氧,作为一种无创呼吸支持形式,能迅速地改善氧合。
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该如何有效阻断医护人员感染?佘小斌想到自己和同事年申请被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水流控制装置、冷凝水收集杯及呼吸机”,和同事一番商讨,一拍即合,将他们这项实用型专利以青海赴湖北医疗队的名义无偿捐献出来,为阻断医护感染贡献力量。
“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或焦虑,便施以心理治疗。”佘小斌介绍。心理治疗是新冠肺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细心的佘小斌在工作中注意到,部医院治疗的时间较长,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患者的肺部诊疗“顾问”,佘小斌耐心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案,开导患者情绪,还尽可能地陪伴患者,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提供专业知识讲解,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心理。
在佘小斌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患者的照片。这名患者转入ICU时高度焦虑与恐惧,呼吸急促,氧合情况很差。他们积极为患者实施高流量湿化氧疗,并给予心理疏导。经过所有医、护、技师5天的努力,患者的缺氧症状逐渐改善,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也建立起信任。2月5日,医护人员协助患者下床活动,见患者开心的笑了,他们却哭了。佘小斌说:“那是激动地泪水。”
“2月10日,新洲首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沈某出院,这是青海医疗队来新洲组建重症医学科以后的第一批患者,也是第一个重症痊愈患者。”
……
佘小斌的日记中记录下了多个“第一次”,艰辛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成绩,看到患者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那一刻,佘小斌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52天中,佘小斌和重症医疗组队员们共收治33名重症患者,为他们进行呼吸系统干预治疗,最终使23名患者转危为安。
由于在工作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佘小斌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漫漫长路守初心,不负韶华不负荣,不负春光不负青。”面对这份荣誉,佘小斌写下这样一段话。他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今后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