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陈敏通讯员许晓丹
国庆长假刚刚过去,各医院精神卫生科的门诊量显著上升,其中最多的是焦虑症患者。
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倪敏在接受采访时说,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各个年龄段都会有烦恼的时候,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焦虑症这种以持续的、过分担忧为主要特征的情绪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人们普遍存在误区,导致很多人深受其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误区一:焦虑情绪=焦虑症=“矫情”
小吴和小张是同一个寝室的工友,刚刚参加工作的她们本该充满活力,激情满满,不想最近她们都觉得不好,不想上班。小吴总是心烦得厉害,一想到上班就提不起精神,整个人都不好,总是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事情,觉得身体哪都不舒服,不是心慌、头晕、就是头痛、胸闷的,但是去检查身体也没什么毛病,总怕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小张也说自己心情不好,一加班就会心烦、想发火。别的工友都说这两小姑娘太矫情。
“我们常说的焦虑症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的情绪反应,还会伴有身体不适等症状,比如,坐立不安、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倪敏医生剖析说,其实每个人遇到不顺时可能都会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也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提高警觉性避免危险。但是焦虑症并不是简单的不安、烦躁的情绪反应,它不只是影响我们的心情。焦虑症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一般大于6个月,个人会有明显的痛苦感受,并会明显降低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效率。目前,焦虑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躯体疾病等有关系,患病的人感到痛苦不堪,绝不是“矫情”或“闲出来的”。
误区二:焦虑症是想出来的,不胡思乱想,过两天就好了?
45岁的男子老王本是家里的“顶梁柱”,主要劳动力。自从3个月前一个晚上接到老家一个电话,告诉说他叔叔去世之后,他的身体就开始出现诸多异常,身上到处疼痛,头痛、胸痛、背痛……哪哪都不舒服,全身乏力,做了胃镜、CT、彩超、血液化验等很多检查,也查不出来什么毛病,一度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睡不着也吃不下,活也干不了。兜兜转转看了好多医生,结果竟然是焦虑症。老王刚开始还不愿相信,以为“焦虑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毛病”,自己是真难受,怎么可能得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毛病”呢?再说,如果真是自己心里想的,那自己不想了不就好了?
倪敏强调,焦虑症是一种疾病,不是靠自己不去想就能好的。如果自己能放松心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和睦、社会支持系统良好,当然更有利于恢复,但在疾病的急性期,还是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需要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规范的治疗。
误区三:感觉好了,就不用吃药、不用复诊了?
50多岁的王女士是一名焦虑症患者,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情况明显好转。但是王女士的家人及周边的人一直不理解她的苦恼,认为她就是“闲的”,搞得王女士总是想要快点停药,摆脱焦虑症这个“帽子”。新冠疫情期间,自认为好得差不多的她干脆自作主张停了药,结果没两个月,她的症状又开始了,而且更严重了。
倪敏提醒说,焦虑症属于慢性疾病,治疗用药需要经历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一般在病情明显好转以后还要服用一段时间药物进行巩固和维持。焦虑症易反复,不能感觉好了就可以自行停药、不按期复诊,导致病期延长。
“焦虑症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可以采取药物、心理、物理等综合性方法治疗,大家不必过度担忧。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心态上的放松,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积极锻炼身体,保证睡眠,饮食得当。”倪敏在接受采访时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