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4分钟
本文章节:
01、有严重威胁性的重大创伤
02、长期反复、难以逃脱的人为创伤
03、日积月累的大量小创伤
04、复合型创伤:以上3种的组合
自从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内越来越多人接触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个精神心理疾病。
要深入认识这个病,就绕不开对“创伤”的理解。
到底什么是创伤?怎么定义?
天灾人祸,暴力犯罪,至亲离世,这些当然算得上创伤。
那我遇到一些事,别人都说“多大点事”,可我心里很不舒服,这又算不算创伤?甚至算不算PTSD?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创伤”的定义和不同类型。看完之后,你就知道,你遇到的那些事到底算不算创伤了。
01、有严重威胁性的重大创伤
我们这里说的创伤,指的是心理创伤。结合主流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还有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的经验,我们可以把“创伤”分为4个类型。
第一种,灾难性的、有严重威胁性的、特别是危及生命或身体完整性的、短暂或单次重大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创伤一听就很大,包括重大灾难、严重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犯罪事件等。总之就是一般人遇到了,都会感到惊慌、无助、可怕、恐惧和痛苦的事情。
在创伤研究的“泰尔分类法”中(Terr,),也把这种创伤命名为“单纯型创伤”,又叫“Ⅰ型创伤”。
它的主要特点是形成创伤的时间比较短暂,或是一次性的,可以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或成人等不同阶段。
而且,这类创伤形成后的整体持续时间不长。有的可以自然愈合,有的经过治疗后会改善,但有的也会长期和复杂化。
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一看这个定义和解释就很熟悉。因为这类创伤是主流精神医学中关于“创伤”的主要定义,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里的那个“创伤”和具体病因。
当然,并不是一定要经历过上述的严重事件,才会形成创伤。一些人没有直接经历,但目睹过、听说过、或反复接触过相关的信息,也有可能形成明显的心理创伤。
02、长期反复、难以逃脱的人为创伤
第二类,长期而反复发生的、严重的人为创伤或人际创伤。比如长期受到家暴、身体或精神虐待。
这类创伤也可以形成于儿童、青少年或成人等不同阶段,但与第一类创伤不同的是,它的形成时间长久,对个体的心身影响广泛,症状更加复杂多样,而且一般不会自愈。
在创伤研究的“泰尔分类法”中(Terr,),这又被称为复杂型创伤,或“Ⅱ型创伤。
这类创伤往往不涉及严重的生命威胁,而且因社会文化因素,或者施害者的有意隐瞒,而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社会上最典型的就是家暴,丈夫打妻子,家长打孩子;很多受害者不敢说出来,外界也不一定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随着这种创伤类型被发现和重视,精神医学界确立了一个新的、对应的诊断——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那在这个新诊断出现之前,因这类创伤导致的症状多样,所以涉及的诊断有很多,如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
关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特点和危害,我们后续还会专门写一篇文章分析。这种障碍的危害其实比PTSD更大,更可怕!
而且,由于这类创伤涉及人际关系,有可能来自于家庭内部,有可能来自于他人犯罪者,受害者有一种无法逃脱的感觉,所以往往还涉及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前几年曝出的女性被囚禁在地牢的新闻,虽然比较极端,但也属于此类。
03、日积月累的大量小创伤
第三类,形式多、数量多、日积月累的叠加性小创伤。
这类创伤主要来源于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实践经验。我们对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发现他们经历过很多这样的小创伤。
小到什么程度?可能是被幼儿园小朋友捉弄了,可能是同学跟他们开了个玩笑;
可能是父母吵架了,或者父母训斥他们;
可能是被老师当众批评了,或者课堂上出丑了;
可能是看了一些恐惧、悬疑的小说和影片;
如果个体比较敏感多疑的话,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会导致这种心理创伤。
当然,如果稍严重一些,也可能涉及老师和父母的辱骂、打骂,同学的欺凌和排挤等。
总之,这些创伤事件跟第一类、第二类比起来,非常不起眼。在很多人眼里,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事。而且绝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经历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由于这些事件很小、很常见,而每一件带来的负性感受都不是特别强(对比上面两类创伤而言),所以很多很快就过去了,被个体遗忘了。
可是,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如果这类小创伤长年累月地叠加,就很有可能导致个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比如情绪症状,在自我评价上容易自我否定,在人际关系上变得偏执、敏感多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最后形成精神心理障碍。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形容为“小李飞刀,刀刀见血”,每次只伤一点点,但遍体鳞伤,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心身健康就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说,抑郁症背后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小创伤。不光抑郁症,还有双相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成瘾疾病的背后,这些小创伤也是重要根源。
其实,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甚至包括抑郁症患者、亲友家属都隐约有这个意识。“他怎么会得抑郁症?是发生什么事了吗?”,这其实就是寻找背后的心理创伤。
只不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小、发生得早,患者早就不记得了;再加上绝大部分人、包括精神科大夫和心理从业人员都不认为这些是心理创伤,只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生活事件罢了,所以就忽视了。
也就是说,这一类创伤是来自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发现,与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所说的“创伤”有所区别。
所以,当我们将发现的小创伤告诉患者父母时,他们都非常震惊!他们从没想到自己一些无意间的行为、一些自以为是好的教育方式,却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
国际上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vanderKolk)曾提出过发展性创伤障碍(DTD),认为很多精神心理症状其实与过去大量叠加的心理创伤有重大关联。
这与我们所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一定重合,也与上面第二类中说到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一定重合。
但发展性创伤障碍(DTD)强调个体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创伤,而我们发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限于个体成长时期,也包括成年期,甚至可以贯穿人生历程。
04、复合型创伤:以上3种的组合
第四类,复合型的心理创伤,也就是同时包含上述3类中的两种甚至都有,并且互相影响和作用。
这种情况就很难将创伤的类型完全区分开来了。
比如我们在临床中接诊的一些患者,他们从小受到来自原生家庭、学校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很多是第三类的小创伤。
后来,有的遭遇了性侵(单次或者长达1个月),或者遭遇父母某次的严重家暴。也就是既有可能是第一类创伤,也有可能是第二类创伤。
那么,因为他们在这之前已经遭受过大量小创伤了,已经出现了一些性格改变、心理问题和扭曲认知了,所以第一类创伤和第二类创伤发生时,对他们的伤害程度会比一般人更大、更强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换言之,复合型创伤导致的精神心理症状更复杂、更严重,危害性高,处理时也更棘手。
我们曾多次提及的一个PTSD例子,年,甘肃庆阳高三女孩李某奕因胃疼在教师公寓休息,却被班主任吴永厚以探病为由亲吻、搂抱,实施了猥亵。
很快,李某奕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一度被当地诊断为抑郁症,医院纠正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其实,李某奕所遭受的创伤类型,也属于复合型的心理创伤。其中最主要的那一次遭到猥亵,虽然没有严重的人身安全威胁性,但对其心理冲击非常大,形成了重大心理创伤。
后续,她和父亲维权受阻,还被很多人误解、攻击,遭遇其它类型的心理创伤,因此形成复合型心理创伤。最后,李某奕于年跳楼身亡。
可见,复合型心理创伤的识别和应对其实很有难度,其表现症状、很容易被看作为抑郁症。
可能有的读者感到疑惑了。我们经常在文章里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那这个“叠加性心理创伤”主要指的是上述哪一类?
严格来说,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范围很广,包括了上述4种类别。只不过,第一类、第二类相对较少,大部分是第三类,有的则是复合型。
而且,我们发现,在很多时候,表面上患者只是经历了一次重大心理创伤(第一类),后续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但其实这次重大心理创伤并不是全部原因。
更多的原因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重大创伤前,患者经历过其它类型的创伤,所以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又或者重大创伤激活了以往的其它创伤;
二是在重大创伤后,个体因身体损伤、重病、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一连串负性事件,形成了更多的、更复杂的心理创伤。
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单次、短暂的重大创伤,其实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经过以上分析,大家觉得自己经历过哪一类创伤?而且,大家认为哪一类的创伤危害性更大?
客观来说,第一类重大创伤的即时伤害是最大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不但可能令人丧命、重伤,也有可能令人承受不住巨大的打击,选择轻生。
而第二类创伤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导致他们日后的人格、人际交往能力严重受损。不过,现在这类创伤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社会大众也较过去更懂得预防,像长期被性侵、家暴、躯体或精神虐待的发生率会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三类创伤,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创伤,更加需要被看到及重视,然后才有可能修复和预防。
尤其是父母们,这个群体最容易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小创伤”,不断埋下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却不自知。甚至孩子被诊断抑郁、双相了,家长也意识不到自己具体错在哪里。
当然,也希望精神医学、心理学从业人员能早日意识到这一点,对创伤的种类、形成有更深入的研究,并掌握高效化的治疗手段,精准化地修复精神心理症状背后的各类创伤,帮助患者加快康复。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2、《身体从未忘记》,[美]巴塞尔、范德考克,机械工业出版社,年
3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进展,张云朋,年
4、单纯型创伤与复杂型创伤症状对照研究现状,范绮慧等,年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