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男性,因“踢足球时突发晕厥”,由救护车送往急诊室。入急诊室时,患者头晕、脸色稍显苍白,血压为85/60mmHg。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电图1入院时的心电图
心电图2患者在推车上丧失意识时的心电图
进行两个循环的心肺复苏(CPR)及除颤(J的双相电流)后,患者惊醒,并将复苏团队推离其胸部。
心电图3复苏后的心电图
01
心电图1是什么节律?
心电图1显示:
心率在约bpm时的规律、广泛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心电轴下偏(仅向左+90°);
QRS波群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样形态(V1导联S波占优势);
无明显P波。
患者为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动过速。
RVOT是一种环磷酸腺苷(CAMP)介导的室速形式,通常由运动或儿茶酚胺过量诱发。
LBBB形态和电轴下偏是这种室速的典型特征。
特发性RVOT是一种良性疾病,更常见于年轻女性,可导致形态类似LBBB的复发性室速。患者的心脏结构正常,β受体阻滞剂通常有效。
心电图1考虑的其他鉴别诊断是:
室上速(SVT)伴LBBB,
SVT伴预激综合征(WPW)。
02
心电图2的节律如何?
心电图2为心室颤动(VF)。
注:不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来诊断VF。
03
心电图3的节律如何?
窦性心律,心率约为75bpm;
电轴右偏;
V1导联R波优势;
前壁导联(V1-V6)和下壁导联(I、II和aVL)T波倒置;
V2-V3导联的QRS波稍增宽;
多导联可见epsilon波。
04
该如何诊断?
RVOT导致室颤停搏,静息心电图epsilon波和右心室肥厚迹象(右侧至胸前导联中段T波倒置、V1导联显性R波,电轴右偏),可诊断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
ARVC是与阵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疾病。
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心肌纤维脂肪替代。
它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仅次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占35岁以下人群心源性猝死的20%。
通常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在意大利或希腊后裔中更常见,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3:1)。
据估计,在整体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
(1)ARVD/ARVC的诊断
进行单一检查无法诊断ARVD。根据年工作组标准定义,其诊断应综合临床、心电图和放射学特征。
临床特征
由于室性异位搏动或持续性室速(LBBB形态),ARVD可引起症状,通常表现为心悸、晕厥或运动诱发的心脏骤停。
心源性猝死可能是首发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活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右室衰竭,这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双心室衰竭和扩张型心肌病。
患者通常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
心电图特征
ARVD与以下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相关:
Epsilon波(最特异性的表现,可见于30%的患者);
V1-V3导联T波倒置(85%);
V1-V3导联S波上行延长(55ms,95%);
V1-V3导联局部QRS波增宽(ms);
阵发性的室性心动过速伴LBBB形态。
图4Epsilon波
图5V2导联的S波上抬延长,QRS波局部增宽
有些学者建议,以双速度和双振幅记录心电图,以增强对其中某些特征的检测。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一线的检查方案,可显示右室扩张、功能不全、心尖肌小梁肥厚,右心室流出道扩张。
MRI可准确的显示ARVD患者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如右室心肌纤维脂肪浸润和变薄、右心室动脉瘤、右心室扩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和整体收缩功能障碍。
其他成像方式,如CT和右心室造影,在MRI不可用时可选择,但CT有辐射,造影为侵入性检查。
组织学诊断,无论是心内膜活检还是尸检均可明确诊断,但均不切实际。
(2)ARVD/ARVC的风险评估
伴有以下任何一项的ARVD患者被认为具有猝死高风险:
因心脏骤停晕厥的病史;
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法抑制的复发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家族史(一级亲属)。
(3)ARVD/ARVC的治疗
对于无高危特征的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为最初的治疗策略,以抑制儿茶酚胺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目前,索他洛尔为最有效的药物。
无论患者有何种高危因素,均应紧急植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持续的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考虑对传导通路进行射频消融。
心衰患者通常可进行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抗凝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
医脉通编译自:EdBurns.SuddenSyncopeatSoccer.lifeinthefastlane.No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