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出台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拟把急诊科划分为“红、*、绿”三区,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把就诊患者划分为: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非急症病人四个等级,以优化急诊患者就诊程序,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挽救时间。
而事实上,医院急诊科类似的这种患者分级制早已实施,只是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医院将急诊患者依据病情轻重划分为四级,而医院则划分为五级,且叫法不一。
不同的分级
急诊科的“急”既反映了患者的病情,也明确指出了时间的重要,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急诊患者的分级制显得尤为重要,分级之后,病情较重、急需抢救的患者可以优先进入抢救室。
医院急诊科是国内较早实医院之一,协和急诊科的分级是根据科室对患者的负荷能力启动的,当急诊的门诊量超过人,或者在单位时间内就诊的患者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如果不把患者区分出轻重缓急进行区别对待,病人就有可能在候诊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或丧失最佳抢救时机,这个时候就会启动患者分级制。
据医院急诊科一位专家介绍:“我们这里的患者分级目前是四级制,分为危重病人、危急病人、紧急病人、非紧急病人四类。危重病人是指有生命危险状态,影响主要生理系统,生命体征不稳定,必须立即抢救;危急病人指有潜在生命危险,必须紧急治疗和立即持续监测,等待处理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紧急病人生命体征稳定,但有潜在风险,半个小时内必须得到处理,如哮喘发作;非紧急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有急性症状但情况稳定,候诊时间相应可以较长,但等待处理时间也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如无骨折症状的扭伤。”
医院不仅急诊患者依据病情分级,并且抢救事件也划分为四级,不同级别的抢救事件抢救的区域有所不同,有了这样的规则指导,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混乱情况。
在医院急诊领域里,同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院医院(医院)急诊科,其患者病情则分为五级:I级,如果得不到紧急救治很快就会危及生命,立即抢救;II级有潜在性危机生命的可能,等待处理时间≤10分钟;III级指急性症状不能缓解病人,等待处理时间≤30分钟;IV级指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病人,等待时间≤1小时,V级指非急诊病人,等待时间可以较长。
由于目前统一标准尚未正式出台,各医院急诊科只能根据日常接待急诊患者时积累的经验来制定各自的标准,接纳患者较多、经验更医院相关制度较为完善,医院难免要有所落后,这一切都将在统一标准正式公布后有所改善。
分诊护士需专业培训
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患者病情变化最快的科室,分诊护士是患者在急诊科接触的第一批医护人员,因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急诊患者依据病情分级,打破先来先看的传统顺序,实行急重先看,一旦此方案正式公布,在急诊科分诊护士的培训制度、工作细则等方面也将陆续统一规范。尤医院看病难,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很多非急症患者为了节省时间也去挂急诊科的号,而医院各自的分级制度往往难以说服那些想节省时间的患者,难免造成医患矛盾,方案正式出台后可规避此类矛盾。
急诊科患者的分级是在挂号时就完成的,因此急诊科对分诊护士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急诊科的分诊护士不是随便指派的,都是经过特殊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而且分诊护士都成立有小组,组长由资历较深的护士担任。
对于急诊科患者的某些症状在分诊时要先做相关生命体征检测,然后确定级别。笔者在医院就目睹了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带急诊科挂号,反映孩子的心跳很快,护士立即指示孩子进入一侧的抢救室做心电图检测,孩子家长留在外面挂号,并不像其它科室在不挂完号的情况下无法就诊。
分诊后需要等候的急诊患者在候诊区等候时,也会有护士经常跟踪观察,毕竟急诊患者突发情况较多,而且分诊难免有所失误,因此等候过程中护士跟踪观察十分必要。
上述医院急诊科的那位专家说:“医院急诊科每个区都配有一个主管,由高水平的医生担任,当分诊护士拿不准患者病情的时候,就随时呼叫主管医生来诊断。对于时间窗疾病,我们规定患者必须第一时间做相关检查,检查过程中通知医生到场,随时可以投入到抢救中,因此在这种制度保障下,我们的急诊患者几乎不会因为等待而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他还透露,医院急诊科目前正在开发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与相关检测仪器相连,患者在检测过程中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系统就会自动调整其在就诊中的顺序,此系统倘若能够投入使用,无疑会给急诊科患者分诊带来空前的便捷和精确。
细节工作尚需完善
医院的患者数量不平均,医院接纳患者的能力也有不同,因此做好院前及院内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
或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后,往医院就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有业内人士介绍:“他们通常是按照就近原则,但这个原则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并不十分科学。医院已经满负荷、没有床位了,医院空间都有问题,医院的医疗水平不足以应对患者的病情,把患者送来以后反而可能会耽搁抢救时间。”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急诊就近原则还应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因为像北京这样的医疗资源较为集中、丰富的城市,医院几乎都具备急诊抢救的技术和条件,医院的负荷能力的几率微乎其微,除非发生大的灾难事件。医院负荷能力的大事件,医院就会启动紧急重大事件应对预案,包括医护人员的紧急配置、就诊空间的紧急开辟等。
医院就近抢救原则是否会存在“超负荷”的问题,但相关医院的数据库却是十分必要。他们表示在急诊患者分级后,下一个要做的医院急诊科的工作量、负荷率、业务特长等,而且现在通讯和网络很发达,医院的实时状况都能及时传送到或指挥中心,以指导工作人员选医院输送患者。
(文章配图:我国近代著名书画家、魏碑书法领*人物谢云生,有喜欢作品者,请留言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