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什么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复杂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及清嗓干咳,喉部发出奇特叫声、个别音节、字或句子不清楚,或说出骂人的话等症状,重者出现四肢及躯体的爆发性动作如踢腿、跺脚等。
据国内有关报道,抽动症的患病率为1%~4%,即在患病率高的地区,每个人就有4名抽动症患者。国外统计的患病率则更高。发病年龄在18岁之前,4-12岁发病率最高。
其发病男性多于女性3-5:1,病程长,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但遇到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会加重。患儿智力一般正常。
部分患儿由于抽动症出现心理负担、交往障碍,不敢或不愿和老师或同学进行正常的互动和交往,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
中医认为抽动症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邪侵袭,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学业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病位在肝,常涉及心、脾、肾,肝风内动是基本病机。
《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瘲渐生,其瘈瘲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曰慢惊”。由于肝强脾弱,血虚不能濡养肌肉,血虚不荣筋则筋挛,所以出现仰颈、扭肩。腹部抽动,手脚微颤动。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连扎也”。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血不足则生内风,肝风自内动,所以出现频繁眨眼睛。
《证治准绳·幼科·唇口蠕动》曰:“唇为脾之华,口乃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阳明胃也,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肝木乘脾土则咧嘴、口唇蠕动。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逆于脑,蒙蔽神志,所以出现秽语不止。
甘草也遇到这样的孩子,没有到秽语不止这一地步,通过跟妈妈了解,孩子五年级,属于班里的优等生,不仅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孩子自己也给自己不少压力,样样都要在班里最优秀。
妈妈因为一段时间工作忙,疏于和孩子深度交流。孩子出现挤眉弄眼,咧嘴,手脚不自觉动时才意识到不对,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抽动症。
甘草和这位妈妈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让妈妈认识到问题在哪,同时建议妈妈与孩子谈心,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心理疏导。事后妈妈反馈,孩子说了很多她之前不知道的事情,一直藏在孩子内心。妈妈很自责,觉得自己关心孩子太少。
甘草配穴位,让妈妈坚持给孩子按摩,并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散心,放松。由于面临小升初压力,有些方面还是放不下。
中间也出现了波动,妈妈坦言:“孩子情况严重了,我的心真的就绝望,真的快坚持不住了!谢谢老师不放弃,及时调整了方案,孩子好转又恢复了信心!”经过一段时间,孩子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另一个学龄前小朋友,因为老挤眼睛有一段时间,去医院大夫诊断为结膜炎,妈妈反馈滴了眼药水不管用,上网一查感觉孩子得了抽动症。
甘草不建议给孩子贴标签,经过仔细询问,孩子主要的问题是户外运动少,因为考虑幼升小,家长也早早地开始了孩子的学前教育。
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眼疲劳,眼干,眼痒,点眼药水不管用,说明两点:一个是治疗方法不对,第二是导致眼睛不适的原因没有消除。不能急于给孩子扣上抽动症的帽子。给自己和孩子都是无形的压力。
本该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却因为未来的学业,不得不早早的开始了各种学习,为此,孩子也像成人一样久坐少动,而人体脏腑和肢体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肢体的活动可以舒展各脏腑的气机,但是久坐少动就容易肝气不舒。
肝喜调达勿抑,孩子的天性更是如此。中医还认为久坐伤肉,脾主肌肉,久坐可以伤及脾胃,容易形成脾虚。肝血不足就会出现眨眼睛。
另外,孩子需要通过运动来释放能量和压力,但是正常渠道被堵住了,它就要从非正常渠道表现出来,这恐怕是抽动症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妈妈的细心调理后,反馈:“老师好,跟您说一下,我们孩子现在挤眼睛情况好多了,也有,但不频繁了。每天出去玩的时间多些了,尤其是现在天黑得晚,晚饭后就能玩挺长时间。感谢您之前给我讲那么多。”
甘草写到这,非常感慨,当今的教育已经容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苦心安排让一个个孩子抢跑,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忽略了孩子应该有的自然成长规律,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家的孩子一上学门门优秀,恭喜你可以乐呵乐呵。如果你家孩子在班里后几名,请不要着急,有的孩子开窍晚,需要给他时间,需要有人引领。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跑得快一开始跑在最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的。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觉得甘草在这写心灵鸡汤,实际不是这样的,因为甘草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知识是可以慢慢学习的,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但绝对不能靠包办代替,靠一手遮天就前程无忧的。
最近爆出的一个个“天才小学生”背后有一个个牛X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饮料里添加“聪明药”,让孩子成绩突飞猛进的家长。另一边是每年报道学生跳楼,优等生厌学。
曾有媒体报道那些当年的高考状元都去哪了?很多都没有了人们期望的成就,为什么?甘草不是指责某个家长,而是希望大家一起反思,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