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饶毅实验室第6篇睡眠分子机理文章发现蛋白
TUhjnbcbe - 2023/4/8 12:27:00
白癫疯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睡眠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其普遍性不言而喻,但睡眠有两大问题:睡眠的机理(HOW)和为什么要睡眠(WHY),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How是每一个个体睡眠的机制,Why是进化中为什么出现睡眠,睡眠的作用是什么,也含睡眠的意义。

睡眠的分子和细胞机理,迄今尚不清楚,近十年全世界有较多研究。

从年起,饶毅实验室发表了五篇论文,涉及睡眠的分子机理。年5月,美国遗传学会主办的、摩尔根创办的《遗传学》杂志线上发表饶毅实验室第六篇睡眠分子机理的文章。

对睡眠机理的研究,科学界早先注重参与睡眠的脑区,后来到现在都有很多电生理研究睡眠的细胞机理。

而对于睡眠的分子机理,早期依赖对神经递质的研究,例如组织胺等。二十年前开始有果蝇遗传学研究睡眠的分子机理。果蝇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强大,有助于揭示睡眠的分子机理。但果蝇的睡眠与哺乳类的睡眠现象是否保守、机理上是否保守,并不清楚:有些证据支持,有些反对。在果蝇发现影响睡眠的分子比较多,但有些分子在果蝇和哺乳动物都参与调控睡眠,但有些分子只在果蝇参与睡眠、而在哺乳动物并不调控睡眠。

饶毅实验室的研究生钱永*等于年发表文章(1),证明果蝇的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的受体2b,在两个神经元中起调控整个果蝇睡眠的作用,包括睡眠剥夺后的回复过程(睡眠的自稳态)。

在老鼠,五羟色胺是否参与睡眠调控,有很长时间的争议,有人说有,有人说无。饶毅实验室的博士后张娴等于年发表的文章(2),证明五羟色胺确实参与老鼠睡眠调控,但影响的程度不如在果蝇那么大。

年,饶毅实验室博士后邓博文等的化学连接组工作(3),也研究了更多参与果蝇睡眠调控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年,饶毅实验室的研究生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发现(4),长期被人们认为在生物体内不存在的D型丝氨酸,不仅存在于果蝇,而且调控果蝇的睡眠。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发现,D型丝氨酸可以在肠道上皮细胞(不是肠道内部细菌)合成,而作用于神经细胞的NMDA受体再调控睡眠。这一作用在果蝇很显著,但迄今没有看到证据D型丝氨酸是否在哺乳动物调控睡眠,也没有在哺乳动物的肠道上皮细胞发现D型丝氨酸。

年,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发现(5)果蝇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通过作用于果蝇有些细胞的一种ACh受体亚型nAChRα3而刺激多巴胺能神经元起促进觉醒的作用,而通过另外一种ACh受体nAChRα2刺激鱆胺能神经元而促进睡眠。但是,这些研究也没有类似的哺乳类研究。

饶毅实验室最新的睡眠研究(6),在果蝇和老鼠研究了同一个分子对睡眠的作用,发现这个分子在果蝇和老鼠都调控睡眠。

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研究生刘子怡、博士后姜丽芬和李超逸、技术员李成钢和杨靖群,以及研究生余建*和毛仁波,通讯作者饶毅。

刘子怡等研究的分子是LKB1,所谓“肝激酶B1”。它是蛋白激酶,但它并非肝脏特异的,而在很多器官有表达,包括脑。

LKB1的重要性,在年被发现。年和年,两位科学家发现一种提高多种组织癌症危险的胃肠道息肉的疾病,被称为Peutz-Jeghers综合症(PJS)。年和年,LKB1基因突变被发现是PJS的致病原因,因此LKB1是抑癌基因。其缺失导致胃肠道肿瘤、肺腺瘤、子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和黑色素瘤。

LKB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蛋白激酶。那么它磷酸化什么底物呢?年,英国和美国科学家们发现LKB1可以磷酸化AMPKα的T位点。AMPK是代谢调控的重要蛋白激酶。一般认为AMPK有十几种相关蛋白质,被称为AMPK相关激酶(ARKs)。年,英国和芬兰科学家认为LKB1可以磷酸化当时认为的全部(14个)ARKs。

年,日本科学家通过遗传筛选,发现老鼠的SIK3影响睡眠。他们发现,如果SIK3因为突变而功能增加,老鼠的睡眠增加。也就是说,SIK3促进睡眠。他们发现果蝇的SIK3也有类似作用。他们后来还发现,如果老鼠的SIK1和SIK2有类似SIK3的功能增加的突变,也可以导致老鼠睡眠增加。

饶毅实验室的研究生李扬、博士后刘玉祥等发现,基因剔除老鼠的SIK3后,睡眠减少。基因剔除SIK1和SIK2不影响老鼠睡眠。也就是说只有内源的SIK3参与睡眠调控,而SIK1和SIK2在生理情况下不调控老鼠睡眠(李扬等,审稿中)。

饶毅实验室的博士后刘玉祥和研究生王涛、技术员崔云凤等发现,虽然从HEK培养细胞中拉下来的LKB1可以磷酸化SIK3,但是细菌表达的重组LKB1能够磷酸化AMPK而不能磷酸化SIK3。他们因此研究并发现了更多的磷酸化ARK的蛋白激酶(刘玉祥等,a,b)。

刘子怡等分析了老鼠和果蝇的基因突变造成的LKB1功能降低。LKB1的基因不能完全缺失。如果完全缺失后,果蝇和老鼠都在胚胎期就死亡,无法分析成年动物中LKB1对睡眠的作用。刘子怡等成功地拿到了LKB1含量大大降低的突变株。

她们发现,随着LKB1基因突变带来其mRNA表达减少,睡眠减少,无论在果蝇、还是在老鼠。

这些结果表明LKB1从果蝇到老鼠都具有保守的、调控睡眠的作用。对果蝇睡眠的影响特别在夜晚,睡眠总时间减少,关灯到睡眠的潜伏期延长,每段睡眠时间减少。这些作用有剂量依赖效应,杂合体果蝇也有部分减少。而这种量效关系与mRNA表达水平呈相关性。转基因引入野生型LKB1可以挽救突变株的睡眠表型。

如果只在果蝇的神经细胞剔除LKB1基因,也出现类似的睡眠表型。但是单纯在野生型果蝇的神经细胞过度表达LKB1,看不见表型。

果蝇AMPK的T相当于哺乳动物的T位点。这个位点如果是野生型的T、或突变的E,在野生型果蝇没有影响,但如果在LKB1已经下降的情况下,再引入AMPKTA,果蝇的睡眠进一步下降。这种位点特异的遗传相互作用,提示--但不证明--LKB1和AMPK可以有睡眠方面的功能关系。SIK3同类突变与LKB1没有显示睡眠方面的遗传相互作用。SIK3同类突变与LKB1在致死方面显示遗传相互作用。

虽然以前有研究显示转录因子DEC1可以调节昼夜节律,而且可以降低LKB1的基因转录,从而降低AMPK活性,刘子怡等没有观察到LKB1参与果蝇的昼夜节律生物钟。

刘子怡等用条件性敲除LKB1基因的老鼠,通过成年注射病*而导致老鼠脑内神经元缺失LKB1基因。他们发现这样之后,老鼠白天(老鼠正常睡眠时段)的睡眠减少,特别是非快动眼睡眠(NREM)减少。而几种对照组不出现这一表型。快动眼睡眠(REM)也不受影响。指针睡眠需求的NREM之δ功率密度,在神经细胞减少LKB1之后,也显著降低,说明LKB1对于睡眠需求是必需的。

刘子怡等的研究表明,LKB1对于果蝇和老鼠的都是必需的,而且在两种动物都是在神经细胞内调控睡眠。因为有脑电图帮助分析,在老鼠还可以发现LKB1促进睡眠需求。

LKB1下游到底是什么,AMPK是一种可能,但证据比较间接(遗传相互作用)。LKB1在什么细胞起调控睡眠的作用?哪些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细胞?神经系统之外是否就完全与睡眠无关?

AMPK对代谢很重要。LKB1调控睡眠是否与调控代谢有关?什么关系?平行还是上下游?

来源:饶议科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饶毅实验室第6篇睡眠分子机理文章发现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