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慢性嗜睡(sleepiness)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约1/。从起病到明确诊断历时5-15年,由于医生对此病了解不多,将近半数患者未明确诊断。目前认为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伴猝倒)和2型(不伴猝倒),1型是由于下丘脑分泌下丘脑泌素(hypocretin)的神经元广泛丢失所致,2型原因不详。
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一般在10-20岁之间突然起病,表现为持续存在的白昼睡眠增多,少数患者起病较慢。发作性睡病的嗜睡往往非常严重,患者因此在学校、工作及静息状态(例如看电影)时难以保持清醒,导致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交通事故。与睡眠不足不同,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夜间睡眠非常充足的情况下白昼仍然十分困乏。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不同,发作性睡病患者在晨起时精神得到恢复,但1-2个小时后又感到困倦。
快速眼动睡眠(REMS)紊乱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重要特征。REMS是正常睡眠周期中的一部分,其发生有一定顺序(见下图)。REMS的特点有:生动的梦境,快速眼球运动及骨骼肌低张力(呼吸肌除外)。
发作性睡病患者REMS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常常突然由清醒进入REMS(见下图),因此有一些特殊的中间(REMS与清醒之间)状态。
最引人注目的REMS样状态是猝倒(cataplexy)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部分或全部骨骼肌麻痹,无意识丧失,这种发作常常由强烈的情绪刺激所诱发(见下图)。情绪刺激往往是正面的,例如大笑、偶遇老友,偶尔负面情绪刺激也可以诱发猝倒,例如挫败感、愤怒等。每次发作时骨骼肌麻痹有一定顺序,整个过程有很多秒(manyseconds),首先累及面、颈,继而躯干和肢体,呼吸肌不受影响。部分骨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言语含糊、头部松垂。全部型则患者摔倒在地,意识清醒,不能活动长达1-2min。
儿童的猝倒发作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见下图)。儿童猝倒发作后肌张力低下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可能会伴有摇摆步态(肌张力低下)、伸舌(肌张力低下)或口周不自主运动(如扮*脸,肌张力低下-运动过多综合征?),不自主运动同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随着病程延长,不自主运动逐渐消失。
患者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部分骨骼肌麻痹
三名不同患者持续的眼睑下垂和伸舌
持续的面部肌张力低下
持续的全身肌张力低下引起宽步基、被迫蹲位、步态不稳
扮*脸
舞蹈样动作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骨骼肌麻痹和生动梦境(REMS的特点)可以发生在睡眠将醒时刻或由醒入睡时分。睡眠麻痹类似于猝倒发作,但发作无需诱因,主要发生在睡眠将醒时,偶尔发生于由醒入睡时。幻觉在发作性睡病中较常见,幻觉十分生动且不愉快(例如有人闯进卧室或被动物攻击)。幻觉分为入睡前幻觉和觉醒前幻觉。与猝倒发作类似,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很少超过1-2min。20%的健康人也会发生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因此它们的诊断意义不如猝倒发作。
发作性睡病还有一些其他临床表现。发作性睡病患者白昼睡眠增多,但夜间睡眠碎片化,有时需要服用安眠药。这些患者体重往往增加,成人患者体重指数超出平均值15%,可能是由于低代谢率所致。此类患者其他睡眠障碍(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肌阵挛、梦游、RBD)的患病率也高于一般人群。抑郁在发作性睡病中也很常见。一些患者有自动症样表现,例如曾打电话订购物品但不能回忆,或从公司开车回家但并不自知。
诊断
根据病史诊断发作性睡病较为容易,但仍需要多导睡眠图及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MSLT)进行验证。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与发作性睡病的发生有关。超过98%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QB1*06:02,50%的2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QB1*06:02,而一般人群中只有12-30%携带此基因。但是遗传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同卵双胞胎中一人患有发作性睡病,另一人患病的可能是30%。一些环境因素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链球菌感染和H1N1型流感。有学者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过程所导致。
下丘脑泌素通过刺激皮层、脑干、前脑促醒神经元(wakefulness-promotingneurons)帮助维持觉醒状态(下图A),还通过兴奋脑干特定区域抑制REMS(下图B)。下丘脑泌素不足导致睡眠增多及猝倒发作。
图中绿色为兴奋性刺激,红色为抑制性刺激,圆圈代表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虚线代表活动减弱
概述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慢性嗜睡(sleepiness)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约1/。从起病到明确诊断历时5-15年,由于医生对此病了解不多,将近半数患者未明确诊断。目前认为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伴猝倒)和2型(不伴猝倒),1型是由于下丘脑分泌下丘脑泌素(hypocretin)的神经元广泛丢失所致,2型原因不详。
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一般在10-20岁之间突然起病,表现为持续存在的白昼睡眠增多,少数患者起病较慢。发作性睡病的嗜睡往往非常严重,患者因此在学校、工作及静息状态(例如看电影)时难以保持清醒,导致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交通事故。与睡眠不足不同,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夜间睡眠非常充足的情况下白昼仍然十分困乏。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不同,发作性睡病患者在晨起时精神得到恢复,但1-2个小时后又感到困倦。
快速眼动睡眠(REMS)紊乱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重要特征。REMS是正常睡眠周期中的一部分,其发生有一定顺序(见下图)。REMS的特点有:生动的梦境,快速眼球运动及骨骼肌低张力(呼吸肌除外)。
发作性睡病患者REMS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常常突然由清醒进入REMS(见下图),因此有一些特殊的中间(REMS与清醒之间)状态。
最引人注目的REMS样状态是猝倒(cataplexy)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部分或全部骨骼肌麻痹,无意识丧失,这种发作常常由强烈的情绪刺激所诱发(见下图)。情绪刺激往往是正面的,例如大笑、偶遇老友,偶尔负面情绪刺激也可以诱发猝倒,例如挫败感、愤怒等。每次发作时骨骼肌麻痹有一定顺序,整个过程有很多秒(manyseconds),首先累及面、颈,继而躯干和肢体,呼吸肌不受影响。部分骨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言语含糊、头部松垂。全部型则患者摔倒在地,意识清醒,不能活动长达1-2min。
儿童的猝倒发作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见下图)。儿童猝倒发作后肌张力低下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可能会伴有摇摆步态(肌张力低下)、伸舌(肌张力低下)或口周不自主运动(如扮*脸,肌张力低下-运动过多综合征?),不自主运动同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随着病程延长,不自主运动逐渐消失。
患者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部分骨骼肌麻痹
三名不同患者持续的眼睑下垂和伸舌
持续的面部肌张力低下
持续的全身肌张力低下引起宽步基、被迫蹲位、步态不稳
扮*脸
舞蹈样动作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骨骼肌麻痹和生动梦境(REMS的特点)可以发生在睡眠将醒时刻或由醒入睡时分。睡眠麻痹类似于猝倒发作,但发作无需诱因,主要发生在睡眠将醒时,偶尔发生于由醒入睡时。幻觉在发作性睡病中较常见,幻觉十分生动且不愉快(例如有人闯进卧室或被动物攻击)。幻觉分为入睡前幻觉和觉醒前幻觉。与猝倒发作类似,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很少超过1-2min。20%的健康人也会发生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因此它们的诊断意义不如猝倒发作。
发作性睡病还有一些其他临床表现。发作性睡病患者白昼睡眠增多,但夜间睡眠碎片化,有时需要服用安眠药。这些患者体重往往增加,成人患者体重指数超出平均值15%,可能是由于低代谢率所致。此类患者其他睡眠障碍(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肌阵挛、梦游、RBD)的患病率也高于一般人群。抑郁在发作性睡病中也很常见。一些患者有自动症样表现,例如曾打电话订购物品但不能回忆,或从公司开车回家但并不自知。
诊断
根据病史诊断发作性睡病较为容易,但仍需要多导睡眠图及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MSLT)进行验证。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与发作性睡病的发生有关。超过98%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QB1*06:02,50%的2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QB1*06:02,而一般人群中只有12-30%携带此基因。但是遗传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同卵双胞胎中一人患有发作性睡病,另一人患病的可能是30%。一些环境因素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链球菌感染和H1N1型流感。有学者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过程所导致。
下丘脑泌素通过刺激皮层、脑干、前脑促醒神经元(wakefulness-promotingneurons)帮助维持觉醒状态(下图A),还通过兴奋脑干特定区域抑制REMS(下图B)。下丘脑泌素不足导致睡眠增多及猝倒发作。
图中绿色为兴奋性刺激,红色为抑制性刺激,圆圈代表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虚线代表活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