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基因论将彻底被颠覆你的脾气像你妈只是因
TUhjnbcbe - 2023/6/24 21:05:00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

一直以来,人的脾气性格及智商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教育所致,都是教育界的最大争论。

基因论的一方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高知家庭的孩子智商更高,比如双胞胎分别被领养后仍然无限相似,又比如母亲吸*,爱打骂孩子,女儿亦如是。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让几代人性格脾气乃至命运不断地轮回,让人无法否认孩子和父母之间有着强大的遗传,让他们得以copy不走样。

直到《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出现,这将注定是一本颠覆性的书,它或许将终结基因论及环境论的争执,也或许会在这场世纪之辩中再浇上一把油。这本书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让读者信服:

1、教养环境是怎么让我们变得和父母如此相似?

2、基因论的论据站不住脚!

3、意识到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于改变我们自己?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奥利佛·詹姆斯。作者奥利佛·詹姆斯具有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者、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等多重身份,曾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在本书中非常严谨地反驳了被认为是基因论有力佐证的许多案例和实验。

01

教养环境是怎么让我们变得和父母如此相似?

如果不是因为基因,那是为什么会造成有的人脾气和父亲一样急躁,就连被激怒时的反应方式都一毛一样呢?

詹姆斯认为孩子和父母如此相像主要源于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以及身份认同。

前两者自不必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了解到父母喜欢他们做什么,不喜欢他们做什么,知道怎么取悦父母。而律师的儿子倾向于做律师,医生的女儿会做医生,这就来自于孩子对父母的身份认同。

另一个詹姆斯认为会造成子女在脾气性格处事上和父母极为相像的原因来自于父母的虐待。

这世上鲜有完美的父母。大部分的父母都对孩子或多或少的有过精神或肉体上的虐待。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虽然略有些言过其实,但其实哪怕看起来最和善的父母,也曾有过试图控制孩子,以及隐蔽地攻击孩子的时候。

童年的严重虐待会造成孩子成人后的精神疾病。在这之前,我们通常认为精神疾病来自于遗传,而事实是精神不稳定、有精神疾病的父母有极大可能虐待孩子,攻击孩子,大大提升了孩子也同样罹患精神病的可能性。

至于医学界公认的父母的兄弟姊妹有精神疾病,则子女发病率也会成倍提高也非常好理解。假设舅舅、姨妈患精神病是因为外公外婆的虐待所致,那么母亲在幼年时也有极大可能遭受过虐待,或许还不到发病那么严重,但母亲很有可能继承了,或者说习得了上一代对待孩子的方式,从而导致子女也发生精神疾病。

詹姆斯认为子女受到虐待的年龄越小,受虐待时间越长,和施虐者血缘关系越亲近,越容易在成年后患精神病

除去严重的性虐待和身体虐待之外,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还会采取一种“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攻击机制来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举例来说,本来孩子在高高兴兴地看电视,当父亲突然接到上司的一通责备,就会立即转而攻击孩子,咒骂他除了看电视一无是处,为何不去学习或是写作业?父亲在明知孩子会因此中断快乐的情绪,变得沮丧的时候,仍执意这么做,是因为孩子的不痛快反过来减轻了他自己被上司责骂带来的沮丧感和无能感。这就是著名的心理传染病——“踢猫效应”。

如果父母频繁地将孩子视为情绪垃圾桶,孩子就会终日生活在无名的恐惧中,成为一种亲密恐怖主义,毋庸置疑,这就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虐待。假如有位母亲患有轻微的抑郁症,每个早晨心情都很糟糕,那么无论孩子早起还是赖床,做了什么或者什么都没做,都可以成为这个母亲咒骂孩子的理由。于是孩子一整天就被压抑的气氛所笼罩,长此以往就会提升子女同样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大多数子女会毫不犹豫地否认曾受过父母的程度不同的虐待,甚至有一位曾在幼年时遭到父亲性侵的女子还反过来为强奸犯父亲辩护。在詹姆斯看来,这都是因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作祟。比起受劫持的人质,一生下来除了依赖父母照顾别无他法的小婴儿,更加容易陷入这种情结。

人类从出生起就竭力迎合父母,努力获得父母的喜爱和认可,依赖父母,认同父母。

而性格脾气的代代相传,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父母在照顾孩子时不自觉得地带入上一辈的角色,把年幼的孩子当做当年的自己,施以同样的虐待或给予同样的关爱。不仅如此,在和伴侣或其他人相处时,有过受虐精力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带入和父母相处的模式,通过刺激别人来重现父母的虐待。

因此童年的受教育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乃至命运。

02

基因论的论据为什么站不住脚?

一直以来,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证明基因论。为了研究DNA的差异,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投入了80亿美元来做研究。最终克莱格·文特尔(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两位领头专家之一)认为人类并没有足够多的基因来解释个体间的心理差异。现有的基因数很可能仅仅能用来保证我们长着两个眼睛一个鼻子这样的基本人类外貌特征以及能够学会语言认知色彩这样的基本心理特征,而更多的心理特征则并非基因的产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科学家不能像通过筛选第21对染色体异常来确定唐氏综合症那样确定患精神病的基因,从而在产前就筛选出确定会发病的精神病人。另一位基因领域杰出的专家罗伯特·普罗明教授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花了15年时间寻找造成精神病以及其他心理差异的基因,却一无所获。”

另一项每当基因论和环境论争辩时,必被基因论派祭出的“尚方宝剑”则是明尼苏达双胞胎案例。我们可能都曾听说过,有些同卵双胞胎在出生时就被分别交给不同的家庭抚养,然而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双胞胎即便在不同环境成长依然有着大量惊人的相似之处。在阅读《天生非此》之前,我也曾被这个实验所迷惑,认为基因论至少是有部分正确的。

然而詹姆斯在书中介绍,首先该实验的发起人托马斯·布沙尔教授为了开展实验接受了纽约先锋基金会的万美金的研究基金,而该基金会是从根本上支持基因优生学的,还支持种族隔离项目!拿着金主爸爸的矛,去戳别人的盾,岂有戳不破的道理?这个实验的动机,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不仅如此,这位布沙尔教授只同意让几个支持自己观点的同事去接触实验资料,而绝不答应将研究数据公之于众,也不肯让论文的原始数据接受检验,这就非常的可疑了,没有问题的话,何以如此心虚?

和公众以为的这些双胞胎从出生就被分开的情况不同,这项研究根本没有提供双胞胎被分开时的平均年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参与实验前就有大量的联系了,平均联系时间超过两年,其中有一对双胞胎甚至已经互相接触多达23年!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证明他们的相似之处来自于基因而非身份认同?

其他针对这项实验的质疑以及造成双胞胎产生相似情况的还包括:

他们大多在相似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环境中长大。(领养家庭都来自美国的白人家庭或黑人家庭)相同的年龄、性别因素。同卵双胞胎的缘故,他们的长相也很相似,相同的长相让周围的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很大程度上相一致。总之帅哥美女都是吃香的,丑男丑女都是吃瘪的。在为双胞胎选择父母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相似的家庭背景。有的双胞胎坦言,更多的相似处能拿到更多的奖金。比如承认给狗起同样的名字就能多拿块!实验者的预期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老布为了证明基因论才做的这个实验,问问题难免有失偏颇。

03

意识到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于改变我们自己?

如果人是由环境造就的,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的一点就是: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我们目前的脾气、性格、天赋、智商如何,我们都可以努力地改变。因为基因不可变,而环境则可变。

作者奥利佛·詹姆斯显然是刻意学习理论的拥护者。他认为只要父母发生了改变,也就是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那孩子就一定能随之改变。

《天生非此》这本书中有3个非常实用的改善技巧,在此分享给大家。

1、当别人对你施展“我很好,而你不是”,也就是拿你当情绪垃圾桶时,尤其是父母对已经成年的子女延续过去的相处方式时,可以把对方对你的攻击,比如骂你笨、蠢、一无是处之类的负面标签,想象成一团纸,把它揉成一个纸团,丢进想象中的垃圾桶,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很多,不会再陷入无辜被攻击的无价值感。

2、对于脾气暴躁,曾受到父母忽视或虐待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爱的炸弹”。即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完全让孩子做主,听孩子的指挥,当一个听话的父母。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但完全专注地看到孩子的需求,的确有助于让他们获得掌控感,从而改善孩子的情绪以及亲子关系。“爱的炸弹”不受年龄限制,无论多大或是多小的孩子都适用。

3、保持成人化。在和孩子相处时,父母通常会进入三种模式:父母模式、成人模式、孩子模式。

在父母模式中,非常容易让人回想起年幼时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情景,因而沿用和父母一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造成性格代代相传的主要原因)。

而在成人模式中,人更容易冷静下来,用成年人判断、处理事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某些情况中,我们也可能变得像孩子一样暴躁易怒,歇斯底里,就如同童年情景重现。

这三种模式中,成人模式是最理智,最能好好教育孩子的模式了。一旦陷入亲子间的争执、僵持,跳出来看看自己是在父母模式,抑或是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模式,只要看到就能改变,调整到成人模式,这样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的状况,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教养环境了。

最后,奥利佛·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还剖析了高尔夫“神童”泰格伍兹的案例,分析了导致他成功及失败的源泉。

总之这是一本让父母认清环境造就孩子的书。每一个父母都该庆幸能看到它:改变孩子,绝不嫌晚!无论你是否满意你的孩子,他就是你一手造就的。作为父母,你有义务给孩子一个使他心理健康的环境。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因论将彻底被颠覆你的脾气像你妈只是因